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下表是学者对先秦和两汉时期溢号的统计。表中数据反映出两汉时期
时代获得谥号的君主(位)获得恶溢的君主(位)获得谥号的臣子(位)获得恶谥的臣子(位)
先秦23430缺少资料缺少资料
两汉231582

A.官员品质操守下降B.君主权威得到加强
C.监察制度有所完善D.地方基层治理恶化
2 . 地方政治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军队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衰》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建系统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施的前提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与以前王朝地方治理的不同点以及形成不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
A.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
B.科举制彻底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
C.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4 . 地方政治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建系统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施的前提条件及利弊。
(2)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与以前王朝地方治理的不同点以及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说明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古代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中,你有何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
A.科举制沉重打击了官僚贵族势力
B.科举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2019-04-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C.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唐宋时期科举的变迁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从下面数据中可以看出
   
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B.政治局面非常动荡
C.制度创新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2022-04-18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表反映了西汉时期淄川国诸王世系、在位年数及王国领地等数据变化表(公元前164年一公元前9年)。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诸王世袭在位年数王国领地
刘贤11年28县
刘志24年28县
刘健20年11县
刘遗35年11县
刘修古28年7县
刘尚6年7县
刘横31年3县
刘交6年3县
刘永12年3县

A.县制行政管辖区不断扩大B.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尖锐
C.中央实现对地方垂直管理D.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地方治理的中间环节设置和管理上,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每路设四个机构一一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分工格局,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体,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仁宗皇佑三年,下诏诸路提点刑狱司廨舍与转运使副同在一州者,并徙他州。宋代路制分为以转运司为主体的民政路和以安抚司为主体的军事路两大系统,为了防止路级诸司在行政及监察活动中的欺上瞒下、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行为,宋王朝又规定了诸司互察法与行政复查制度,宋徽宗崇宁五年,正式颁布《诸路监司互察法》,规定请司若有违法不公行为,要互相举报,不仅诸司之间要互相察举,诸司属官与长官之间也要互相举报,宋代路级的运行机制,避免了重蹈汉唐以来由于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而陷入军阀混战和藩镇割据的历史覆辕。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江南市镇自治的运作方式是中国社会固有的非程序化协商式民主,在选举上,江南市镇各社会组织通常实行较为谦逊的公推制,推选在事业与德行上素孚众望者作为领袖。在自治事务的决策上,通常采用多方参与,温和协商、充分交流、相互妥协的公议制,尽可能在不破坏情面的情况下实现各方的互利与共赢。这种缺乏明确程序但经过多方参与、充分协商的公推与公议制,和当代西方学界为反省竞选与票决式民主而新提倡的“协商民主”正好不谋而合.1908年清政府发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镇在历史上首次获得了正式自治法律地位,从清末各地镇自治公所成立的数据看市镇自治传统较深远的江南地区的自治成效较之于其他地区要好得多,到清亡为止,各省成立镇自治公所数较多的为江苏、浙江各省,其中江苏达到210个,为全国之冠

——摘编自武乾《乡镇体制的历史检视与现实的多元选择》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地方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宋朝地方治理模式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晚清江南市镇自治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历史上地方治理模式对当代现代沿海地区治理改革的启示。
2021-03-15更新 | 350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