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是根据《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整理的信息。据此判断
朝代官职地位
西汉尚书令内朝官员,位低而权重
东汉尚书令朝会时与丞相并列而坐的“三独坐”之一
尚书令尚书长官,宰相之一
尚书令只是授予臣属的虚衔,无实际职权

A.尚书令位高而权重B.宰相权力逐渐被削弱的趋势
C.中书机构不断精简D.最高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有三人是科举出身;高宗一朝41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大多出身进士。这反映唐朝(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D.科举成为做官便捷途径

3 .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指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材料一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从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到明清时期的“四辅官”、“内阁”制、军机处,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大部制”曾几经变迁,虽然各部门的名称可能会发生改变,但只能基本不变。

材料二从1982年开始,我国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部制改革”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据统计,唐代科举考试共取士20619人,平均每年71人;宋代科举考试共取士110130人,平均每年344人。这一变化
A.对社会矛盾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B.说明科举考试参考人数增加
C.使宋代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D.削弱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021-09-17更新 | 30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北宋初,中央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和管理,开始实行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御史台台官负责言事,谏官负责弹劾;北宋中期以后,台官和谏官都具有监察和管理文武百官、荐举官员、谏诤皇帝、参政议政、参与司法等职责。这一变化表明宋朝
A.监察机构的分工职责分明B.君主加强了对文武百官的控制
C.台谏制度丧失了监察功能D.监察机构内部出现了严重对立时
2021-05-20更新 | 265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
A.监察权力加强B.中央集权加强C.地方割据隐患D.国家统治稳定
2019-12-0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监察宰相而且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御史和宰相的关系变化反映了
A.御史和宰相互相牵制、互为仇敌
B.宰相已经失去了行政权
C.专制主义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的权力相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惠帝三年(前192年),部分地恢复了秦的御史监郡制度,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遣史分刺各地,督查监郡御史。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各设部刺史,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
B.州郡县三级体系的出现
C.强枝弱干的决策需要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