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觉得中国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腔?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选择其中的一个“政治难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3-09更新 | 1189次组卷 | 37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三) 历史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 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 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 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近年来,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 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针对材料中的两种不同观点选择一个加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02-24更新 | 796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历史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科举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近代社会的转型》等,这些论文的题目反映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科举制度的某一方面,自拟一个能够反映科举制度特点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若以今日惯语说之,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与知州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知州不法,通判可奏告朝廷。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宋史》
材料三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副署权与专制政治的关系为视角,结合所学,对以上三则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中国古代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示意图



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标题,写一篇小论文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思维清晰,格式正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无与匹畴的……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颁布,都是为了处理和调整某一方面或者若干方面的关系。处理、调整得好,封建统治就巩固、持久;处理、调整得不好,封建统治就会动摇、崩溃。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任选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某一个制度安排,例如刺史制度、察举制等,以“XX(制度)的演变”为题,从制度设置的背景、用意、内容、演变和影响的角度,对该制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论述准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能够简洁明了地再现历史知识。


        

图一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朝和美国政府机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0-02-06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八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历史示意图能够简洁明了地再现历史知识。(以下示意图均选自教材配套地图册)


比较以上示意图,提取项有关唐朝和美国政府机构比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9-09-14更新 | 2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以上是某校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表格。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