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隋唐时期部分君主事迹的历史记载


——据《隋书》唐摭言》《新唐书》等整理


阐述从_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1-0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也就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做法的影响下,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从其发展表现、作用影响或综合评价中找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出处内容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因为科举制的作用,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亦因为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渗透到下层去
加特拉夫《开放的中国》科举制是至今最合理的选才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遥远的榜样”
关娴娴《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废除科举制……不断壮大的绅士阶层已经可以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由于绅士阶层与清政府的离心,间接推动了立宪派势力的膨胀,促进立宪运动的高涨
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制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读书人“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
上面材料是不同学者对科举制的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制度(部分)简表

朝代制度建设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
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中外朝制、察举制、郡国并行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
宋朝二府三司制、通判制
元朝行省制、驿站制度
请从材料中提取三项制度。据此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有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结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特定时期的国家结构与该时期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

材料二   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国家结构发展为例,就“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两宋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词汇:

参知政事、南北面官、榷场、转运司、糊名法、节度使、通判、天子门生、禁军、猛安谋克、寒门等。

——摘编自李华瑞《近二十年来宋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进行论述。(要求:写出关联词语,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以下四幅图片展示了我国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举孝廉图(局部)

进士题名碑

两江师范学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2-11-18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材料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大事记(部分)

时间(朝代)

事件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

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9—23年(王莽新朝时期)

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

490—499年(北魏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604—618年(隋炀帝时期)

始建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780年(唐德宗时期)

实行两税法

927—997年(宋太祖太宗时期)

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927—947年(辽太宗时期)

推行“因俗而治”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1069年(北宋时期)

王安石变法

1271—1294年(元世祖时期)

实行行省制度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围绕“改革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为20世纪初的中国,科举制的废除前后出现了如下几种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论述

出处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1918年8月29日自科考既停以后,改设学堂,几入校读书者,均称学生,所读者,皆教科书,至十三经,全行废除,禁止不读,最重洋文洋字虽无秦始皇而较焚书坑儒尤甚……刘大鹏(清末民国时期山西的一位乡绅)著《退想斋日记》
针对材料的几种论述,你怎样理解“科举制到底该不该废除”这一历史问题。(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