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炀帝两朝有谏议记载的共61次,其中涉及文帝朝有43件,炀帝朝有18件。就纳谏的结果来看,隋文帝纳谏36件,拒谏5件,结果不明的有2件,纳谏率为84%;隋炀帝纳谏7件,拒谏10件,结果不明的1件,纳谏率39%。在纳谏内容上,如治道、用人、边疆、移风易俗等方面,文帝几乎能做到全部采纳;反观隋炀帝,他所采纳的谏议中,约有一半关系国家大事,而另一些则为阿谀奉承之作;他所拒谏的,恰恰是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一些对国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事件。

——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

材料二   自古以来,大臣进言,皆先具奏疏(本、简),唐人亦如此。所以,唐代谏官进谏,肯定必书于纸。而且从其他文献中可以得知,唐代谏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如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又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代文、炀二帝在谏议政策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言谏诤议与王朝兴亡的内在联系。
2019-07-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每次开科的录取人数十分之少,甚至对于录取人数都有严格的限制,大体上,每科进士及第者约为三十人左右,明经及第者约为一百人左右,但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缺而不录,甚至一科只有数人及第。同时唐代科举的弊端也不断显现,社会上请托之风盛行,高官权贵把持科举,压制了寒门士子的入仕之路……宋代贡举的录取人数不断增多,据学者统计,两宋三百年间,各种科举录取的人数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宋代科举除对罪犯、僧道、残疾人、不孝之人应举有限制外,允许读书人怀牒自进,自由应举。应举者的家世、财富不再具有决定作用,按照考试成绩决定考试结果,及第者按名次分配官职。故宋代有很多政治精英往往是出身寒微但又杰出才能的“寒峻之士”,发挥了科举制度选官取士的。

——摘编自甘霖《宋代科举制度的政治功能研究》

材料二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威赫赫、凛凛然地运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一道人类文明史上的制度奇观在内外交困中黯然拉上了历史的帷幕。

——摘自蒋平等《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度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被“黯然拉上了历史的帷幕”的原因以及启示。

2018-12-0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安徽皖东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刘海峰教授在《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一书中统计,在1804名官员中,科举出身的达到634人,占总数的35.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吸引了莘莘学子的毕生精力,使他们“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官学教育制度完备
B.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儒学恢复正统地位
D.贵族政治严重削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了贵族体制
B.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了成热
D.察举制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2018-12-01更新 | 148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官额18809员,开元二十二年人口16163863人,二者的比例为1:2460。宋朝皇祐前官额24000员,仁宗皇祐五年人口22292861人,二者比例为1:926。宋朝与唐朝相比
A.官员定额渐趋正常B.选官范围扩大
C.科举制度逐渐完善D.官僚机构庞大
6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2015-12-16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宁国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
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
支派103372110761220
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2018-09-06更新 | 626次组卷 | 39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私立华森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为顺治朝、康熙朝、乾隆朝八旗子弟科举取中人数统计情况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据此可知
朝代科数八旗举人人数
顺治朝2112
康熙朝16635
乾隆朝271090

A.满洲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儒学影响得以扩展
C.政府崇尚以文抑武政策
D.选官注意地域平衡
9 . 王同学在查询古代中国某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统计表时,看到一段说明文字:“由于没有系统统计路府州军县的资料,如以下统计数据有误,敬请谅解,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补充。另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内容未列入统计。”据此判断该同学最有可能查询的朝代是
A.秦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潘维《中国党政体制——现行政体的由来》:“古代中国社会很少能看到欧洲那种数百年的世家贵族,根据有人统计,宋代一半以上的进士,前三代没有人任过官。明清两代有43%的士绅出身于贫寒家庭。可以说,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三大主要阶层(精英)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这一“循环与对流”的枢纽是(  )
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C.世袭制D.科举制度
2017-12-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九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