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以“家书”或“令”的形式为主,世家大族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内容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柳氏家规》是家训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家法。宋《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同时还有宣扬勤道、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此外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记录手工艺和科技的家训。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等

材料二 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以其严格的家风著称。在他写给家人的115份家书中,谢觉哉常教育子女:“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也希望你们这样,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你们的培养。”建国初,儿女们得知父亲做了“大官”,希望得到一些“照顾”,到城里工作。谢觉哉写信告诫说服子女们,在农村老家搞好生产生活,安分守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谢老的家书,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红色家风”

——摘编自郝建良《做官就要做“焦官”——从<谢觉哉家书>看家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红色家风”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设家训家风的社会意义。

2 .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

郑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春秋》,后任太中大夫

郑众:郑兴之子,从父学《左氏春秋》,兼通《易》《诗》,官至大司农

郑安世:郑众之子,亦传家学,任未央厩令

郑亮:郑安世之子,任郎官。

郑太:郑众之曾孙,征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

(1)“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材料二: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使“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

按照宗法制度,在祠堂祭祀中应当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现象并非个例,所以引起了当时卫道之士的批评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据材料指出清朝宗法家族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结论

综上:总结论:宗族组织成为中共武装起义的支持力量。

(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2017-11-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历史的沉淀、感受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1)对比唐朝,宋朝的商业活动有何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在文学上有何体现?

材料二无论是旧的圣道还是新的科尔索大街,罗马的轴线总是畅通无阻的,都是一条供人流通的大道。它的纪念性,是靠坐落于两边的建筑和活动于其上的人共同来完成的。

要穿越北京的中轴线?你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故宫、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这些新老建筑被有意识地安排在中轴线上,你要一次一次绕开。然后,如果没有这些建筑,也就没有北京的中轴线——这条轴线,并不是供人行走的,而是引导人向中心建筑致敬的。

——摘编自杨煦《城市轴线——西方与东方的对话》

(2)对比罗马与北京轴线的形态,反映出东西方城市建筑的何种不同理念,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至清嘉庆年间湖北汉口、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滥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城市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四法国人傅立德在《上海法租界史》“告读者”部分写道:“尽管这部著作是如此不完善,但至少有一点好处,使读者知道我们国家在这一小块土地上的惊人努力。当第一个法国人来这里居住时,它还是一个布满了沼泽地的荒僻的地方。创建初期的寒伧的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的上海地区中心的一个繁华市区,它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完成这样的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还不到80年。我们有权利引以自豪。”

(4)依据所学知识,该书大约出版于何时?“自己的独立生活”是指什么?

2017-04-1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天津市红桥区重点中学八校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