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礼乐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礼记》中有“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的规定。然而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季平子“祷于炀宫”,向鲁炀公祈祷,并立炀公庙。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封建等级秩序色彩浓厚B.宗法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君主专制遭到极大削弱D.传统祭祀礼仪无人遵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尚书.牧誓》记载:“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斧钺在此主要充当
A.征伐武器B.礼仪用器C.部落象征D.政治礼物
3 . 《礼记·乐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说明“乐”的主要功能是
A.维护家庭纲常伦理B.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C.强化宗族血缘认同D.塑造平等的人际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礼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所以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由此可知,西周“乐”制的设计,旨在
A.巩固宗法制的统治
B.确立贵族等级秩序
C.维系社会秩序稳定
D.弥补分封制度缺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季札观后皆能“尽知其意”,并一一作了恰当的评论,博得了鲁人的敬佩。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A.华夏文化影响扩大
B.经济区域差异缩小
C.民族融合现象出现
D.诸侯结盟成为常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分封关系的亲疏远近B.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D.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礼记》记载周人饮食生活状况:“天子之豆(豆为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封邦建国
B.中央集权
C.等级分明
D.分权制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