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实行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1 道试题
1 . “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
A.王位世袭制B.封邦建国制
C.郡县D.礼乐制
3 . 《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
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
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4 . 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5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2016-11-27更新 | 359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1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6 .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2016-11-27更新 | 345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0年辽宁省抚顺市普通中学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中国许多地名和称谓都有悠久的历史。比如山东被称为齐鲁,河北被称为燕赵,山西被称为三晋等。这些称谓起源于(       
A.宗法制度B.西周分封
C.当地地理特征D.古代地名
8 . 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定期朝见周天子
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9 . 据《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反商……下车而封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后人称为“下车佳政”。由此可见,分封“杞、宋”两国(     
A.扩大了西周的疆土B.旨在表彰大臣功勋
C.维护了边疆的安定D.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0 . 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这说明分封制度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
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
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