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熙宁四年,苏轼向宋神宗上书道:“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弊车赢马,恶衣菲食。凡可人中上意者,无所不至矣。”这表明苏轼
A.否定儒家伦理对治国的作用B.要求改革现行的科举制度
C.主张孝、廉为官员选拔标准D.反思片面道德取士的弊病
2022-04-15更新 | 356次组卷 | 4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魏晋时期,官员荐举之责由中正官负责,州郡县的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而重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这表明
A.社会阶层流动已被禁绝B.中正官大多数徇私舞弊
C.察举制度不再适应需求D.门阀政治影响官员选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依据
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595次组卷 | 128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