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武帝初立……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晋书》

材料三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中华二千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2)材料二中选官制度是什么?其选官标准有何消极影响?
(3)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探讨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以降,开始“家天下”。《周书泰誓上》云“官人以世”。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至西周时期进入鼎盛。由分封而形成的王、诸侯、卿大夫、士的阶梯序列,与宗法血缘关系下的各大家族的地位互为表里。分封、授土、授民都是世袭的,采邑与官职相关联,前者为“世禄”,后者是“世卿”或称“仕者世禄”。到战国已是“大争之世”,各诸侯国激烈争斗,都想“辟土地,朝秦楚,茬中国而抚四夷”,采用新的选官办法,过去那种“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袭政治逐步被否定。

——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真正的官员选拔的框架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搭起的。战国时期,列国根据“建功而兴赏,因能而授官”的原则,任免官吏,进退贤愚。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制度臻于完善,走向成熟。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具有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显著特点,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组织管理的。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世官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以来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的发展趋势。
3 .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

(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