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B.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2022-01-03更新 | 603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虽然汉代诸帝要求公卿大夫或“两千石”举孝廉,但这一制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步骤却是地方官吏在自己的辖区内首先经过“乡举里选”发现、选取、考察人才,然后才推荐给上级。所谓“乡举者,博问乡里而举之也”。据此可知察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
C.具有一定公平性D.沦为沽名钓誉的工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以前,我国政治组织的形式总体上是一种以君主为首包括各级宗法血缘贵族的共同专政……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亦因为地方氏族组织的存留,尚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包括没有一套有逐级隶属关系的地方行政系统和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地方行政官吏。由于这些原因,学者或将我国春秋以前的政治组织形式归于早期国家范畴。

——沈长云等《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材料二   周灭商前,商周两族的氏族制度都已经在解体,内部都已出现阶级分化,分化为贵族、平民两大阶级。灭商以后,周族社会阶级分化更加显著,步伐也加快。……贵族、平民、徒属、奴隶,加上被征服族的贵族、平民,这就是西周春秋时期社会的阶级构成。

——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材料三   钱穆关于平民社会的阐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平民社会从秦、汉开始……他在许多情况下将秦以下的古代社会看作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历史大单元。钱穆说:“秦、汉以下的中国”,“当时已无特殊的贵族阶级的存在,民众地位普遍平等”。又说:秦、汉时代“平等社会开始成立”。……二是时至宋代,平民社会更纯粹。钱穆说:“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

——选自《历史教学》2017年第16期《宋代“平民社会”论刍议——研习钱穆论著的一个读书报告》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早期国家政治组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先秦至秦汉以后政治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秦朝至宋朝政治方面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1-12-1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宋时期社会上流传着“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桐齐檐,出状元”“潮至夷亭出状元”“穹窿石移,状元来归”等谣谚。其原因是
A.科举选官促进了儒学的官方化B.科举制为社会阶层流动创造了条件
C.唐宋时期文化思想控制的松弛D.文化重心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陈寅恪说:“当时汉文化之中心在长安,以诗赋举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与此同时,声讨之音时起时伏,《新唐书》《选举志》有关上疏罢试诗赋、停进士科的大臣就有礼部侍郎杨绾、宰相郑覃、宰相李德裕等。这说明唐朝
A.士族力量仍然强大B.庶族力量日趋衰落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D.中枢机构制度完善
2021-12-09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制指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下列有关察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C.推动贵族政治的的彻底终结D.是两汉时期唯一的选官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有能力的人顷刻间就可由布衣变为卿相。如卫鞅本是魏相的家臣,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便成为秦的高级官员,主持改革国政;张仪本是魏人,入秦后凭借其才能成为秦惠王的相。这从侧面说明,战国时期
A.贵族政治受到冲击B.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C.察举制度日渐完善D.魏国文化教育发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朝盛行“干谒”之风,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内的许多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向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呈献诗文,展示才华与抱负而获得举荐。这一风气
A.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B.受汉魏时期选官制的影响
C.成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D.反映了科举制的高度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要写得一篇响亮的文章或写得一手能上朝的好字,必需有闲、钱、名师指导、十年寒窗等等社会条件的支持才有希望。终年胼手胝足为孝敬肚皮而忙碌的一般农民,怎易到达这种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科举考试以出身、学识等为依据B.历代科考无家道贫寒、苦读登仕者
C.农民阶级不具备科举中第的条件D.科举平等性受文化、社会级差制约
2021-09-08更新 | 1064次组卷 | 28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657次组卷 | 128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