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为《通典·职官六》中关于御史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秦汉时期御史的设置
御史之名,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
战国时亦有御史,秦、赵渑池之会,各命书其事,又淳于髡谓齐王曰“御史在后”,则皆记事之职
秦汉为纠察之任
A.进一步完备了中枢机构B.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
C.促进了监察体系的完善D.增强了古代制度的多变性
2 . 如图为《通典·职官六》中关于御史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秦汉时期御史的设置
A.进一步完备了中枢机构B.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
C.促进了监察体系的完善D.增强古代制度的多变性
2021-03-06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福建卷)历史试题
3 .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汉文帝时“丞相遣使分刺州,不常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创立了刺史制度。这些记载反映了西汉初年(  )
A.监察地方的制度由临时变常制B.皇帝扩大了官员选任的权力
C.变革了地方郡县制的管理制度D.中央废除了丞相和御史大夫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
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末清初史学家张承泽的《春明梦余录·都察院》记载,“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闻奏,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犯赃滥及不称职,举者同罪”。这一规定
A.有利于维护监察制度的严肃性B.旨在遏制吏治败坏的局面
C.防止了监察制度成为党争工具D.说明了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①刺史   ②都察院   ③御史台   ④参知政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19-11-19更新 | 144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1年河北省冀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7 . 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表是《汉书》中关于刺史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汉代对刺史的任用注重
“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汉书贡禹传》
“(张)敞以切谏显名,擢为豫州刺史”《汉书张敞传》
“师丹荐宫,行能高洁,迁廷尉平,青州刺史”《汉书马宫传》
A.品行
B.基层行政经验
C.功名
D.与皇帝的亲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监察制度在古代中国历代都有体现,其中元代《滋溪文稿》中记载“居官难,居宪司又难,讼罪夺职而人弗怨,此尤难”。明代《明宣宗实录》中记载“以法治人,先当自治其身,违法何以责人。”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古代中国监察
A.注重官员慎言谨行和自身素质
B.实际上充当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C.官吏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治绩
D.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D.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2019-07-11更新 | 147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1届河北省冀州中学高三一模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