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洪武年间,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负责对全国的监察工作;同时创设六科给事中制度,六科给事中分工监督六部,除了直言规劝、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之外,亦负责举发督察、检举罪状等事务。同监察御史相比,两者职务基本相似,御史被称为道官、察官,给事中则被称为科官、言官。在地方层面,采取分道巡按的办法,将全国以“道”为单位,划分为多个监察区,各道由隶属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分别掌管各道监察工作。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了单线垂直的相对独立体系,确定了监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确保监察机构独立运作,监察系统上下一体,监察权力的高效行使。

——摘编自饶文波《廉洁文化之旅之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

材料二   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建立起了相应的监察系统。19143月,袁世凯颁布了《平政院编制令》,成立平政院。同年4月,又公布《纠弹例》,5月又颁布《行政诉讼条例》和《诉愿条例》。而后又将上述法规条例分别改为《纠弹法》《行政诉讼法》和《诉愿法》,并根据《平政院编制令》在平政院下设肃政厅,与惩戒委员会专司行政监察权。同年616日,颁布《审计院编制法》,专司原为参议院职权的国家财政监督。自此,北洋政府也建立了一套以平政院为核心的监察系统。北洋政府的监察制度,在形式上只是部分保留了南京临时政府的一些制度,但实质上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监察制度为封建专制体制服务的精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行使监察权的专门机构,恰恰是欧美国家议会监察制度所没有的,它是由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固有传统发展而来的。北洋政府的这一套中外政治制度文化合璧的监察体制,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独立的监察院提供了“模板”。

——摘编自姚秀兰《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探析》


(1)根据上述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洋政府监察制度与明代监察制度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监察制度变化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唐代设“御史台”,中央形成三省、六部、一台的格局。这一变化说明(     
①行政体系日臻完备②监察机构地位下降③台谏职能实现合一④封建皇权逐步加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将二千石的官吏及地方豪强烈为监察对象,严防地方郡守与豪强勾结;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盘踞一方的现象逐渐瓦解,故而唐玄宗制定的《监察六法》则注重对官吏个人品格的监察。这种变化反映了(     
A.豪强地主瓦解殆尽B.科举考试注重道德
C.监察制度与时俱进D.唐代腐败更加严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自唐以降,封建国家监察机关一直是台谏并列,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给事中(谏官)负责规劝皇帝。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清代雍正帝将给事中合并于督察院,二者职权范围共通,稽查信息共享。这一过程
A.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B.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
C.扩大了司法职权范围D.适应了皇权变化需要
2022-05-09更新 | 23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定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夫纠察之官,是持邦宪,耳目之任,以司君听。”据下表可推知,唐代
时代监察官事迹
唐高祖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诚直,指陈得失,无所回避,被提拔为侍御史
唐太宗待御史张行成“纠劾不避权威”,为官员所忌惮
唐代宗苏州刺史李筠觐见代宗“敷奏样明,不事权贵”,留任御史大夫

A.监察制度已逐渐完善B.监察利于推动社会治理
C.监察职能发生了变化D.监察官员社会地位尊崇
2021-12-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朝建立之初,中央派遣监察御史对地方进行不定期巡察。贞观元年(627年)创设了按道巡察制度,依“山河形变”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官员进行定期分道监察。这一变化表明
A.监察区逐渐发展为行政区B.中央监察地方渐趋制度化
C.藩镇割据的局面必将形成D.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精细化
2022-05-20更新 | 589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朝前期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官员巡回监察,“御史出都”对地方有巨大的震慑作用。唐中后期,巡使地方使臣演变为常驻地方使臣,集行政权与监察权于一身,自己监察自己。这一变化的影响是
A.最高监察机构名存实亡B.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
C.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弱化D.官吏贪腐现象得到有效整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封驳制度的发展情况变化表,据此可知
朝代记述
由丞相“封还诏书,因奏封事”
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
复唐旧制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掌印长官都给事中为正七品)
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

A.封驳制度是历代皇帝标榜“明君圣主”的手段
B.封驳制度的变化体现了皇权逐步受到制约
C.掌管封驳权力的职官位高权重
D.封驳制度对避免政令失当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021-10-1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武帝元封五年,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由使臣性的监察官,变为常住性的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这一变化
A.扩大了刺史监察职权B.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
C.废止了郡国并存制度D.便于了刺史惩处贪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