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宋朝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D.提高监察制度的权威
2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土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善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及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
3 . 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来看,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二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摘编自《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并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的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官员主要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职责。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由此可见言谏制度
A.发展轨迹和专制制度强化趋势呈相反方向
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主要手段
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求
2021-12-21更新 | 157次组卷 | 42卷引用:重庆南开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摘编自《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3)概括指出资本主义代议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020-02-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六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A.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B.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C.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2020-09-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2019-11-19更新 | 759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千年来的“宰相制度”,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而产生,中国宰相制度在不同朝代都具有其特殊性,但它们相继而变却有一定的趋势。“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推动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强化,由君主集权发展到君主专制,最终推向了君主独裁。同时,“军相制度”的演变,从形成到最后废除,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发展到最后的衰落过程。

——黄龙霄《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9-11-2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以前,谏官劝谏的对象是皇帝,御史台、御史弹劾的对象则为官员,谏诤对事,弹劾对人。而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则规定谏官的职责可以同掌讽喻规谏,谏官有权监督大臣。此后,谏官的主要对象则改为官员,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据此可知,宋代
A.监察机构日益多元
B.吏治腐败问题较严重
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规范官员的选择方式
10 . 汉代御史大夫下属的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朝时专责监督皇帝的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专门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专制皇权趋向强化
D.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2019-06-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