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北宋《通考职官志》记载:御史中丞“无正员,以两省给、谏权”。《宋史张观、买黯传》载:“(张观)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买黯)迁给事中、权御史丞中”。这说明北宋
A.行政体制渐趋完善
B.监察机构职能发生转变
C.监察机构形同虚设
D.监察官员多为他官兼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秦代派驻各郡的监御史负责监察所在地的郡守和郡尉,出土秦简曾载:南郡的监御史因罪逃亡后,中央便委派正在巡视南郡的廷尉史接管对南郡的监察。这可用来说明秦代
A.重视地方权力监督
B.监察权侵夺行政权
C.地方实行三府分立
D.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B.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
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2013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A.御史大夫
B.通判
C.太尉
D.监御史
2017-10-2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
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
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
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
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秦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唐代设御史台,作为独立机构,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形成三省六部一台。这说明唐代
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B.进一步弱化专制
C.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
D.管理体制更完备
8 .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A.宗法分封体制
B.“丞相”体制
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