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唐代的郎官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史载:“尚书天下之本,郎官皆为清秩,非科名文学之士,罕与其选。”唐后期,中央委派郎官担任御史,或与御史台长官相互转任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做法旨在
A.提升科举考试地位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提高行政办事效率’D.防止官僚主义滋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推恩令”实施后,大量侯国归郡统辖;汉武帝还在华南和西北新置郡县。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汉武帝
A.频繁更换宰相B.设立内朝C.实行察举制度D.设置刺史
3 . 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为大开言谏之门,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奏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规定
A.彰显了法律权威B.提高了监察效率
C.保证了社会秩序D.强化了君主权力
5 . “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这项制度
A.强化了官员参政议政职能B.体现了权力的相对制约
C.导致了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
6 . 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遭某节度使刺杀,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第一个上书鸣冤,请求严惩凶手,但白居易此举触犯“非谏官,不应先于谏官言事”的条令,被贬为江州司马。此事主要说明当时
A.中央与藩镇矛盾难以调和B.宰相地位受到威胁
C.皇帝与太子之间矛盾突出D.谏议制度职权分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成为一级地方长官
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
C.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2018-07-12更新 | 299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