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王朝,表现出了强烈的“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在兼并东方六国后,一方面北击匈奴,一方面用兵岭南,使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眺、晃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实现了空前的疆域一统。秦始皇在都城咸阳附近营建了许多宫殿,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这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就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为了巩固统一,结束六国异制的局面,秦始皇还“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了一套新的政府机构。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广泛地推行郡县制,将地方完全置于中央的控制下。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摘编自范晓剑、冀列《秦朝的大一统观念与史学》

材料二 汉武帝时,封建社会正处在上升阶段,汉武帝坚持秦始皇的法家路线,为集权国家的稳固、疆域的扩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一过程中,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周边地区和国外不断传播。中国的铸铁技术、打井技术、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均传至大宛等西域国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由于各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彼此之间共同性增加,差别缩小。各族人民制造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所以,史学家范文澜说汉武帝“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他使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流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摘编自孙睿紫《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嬴政“大一统”观念在帝国政治实践中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意义。
2022-06-0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摘编自陈鷟《春秋战国及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秦汉的中国已经凝聚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组织为庞大的网络;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这三重凝聚,使中国不仅在内部逐渐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而对外也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吸引力。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中国“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的原因。
3 . 秦汉以来,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基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在强化皇权专制的过程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中枢权力机构中,宰相权力的不断弱化直至废除丞相制。同时,皇权专制政体所实行的是“人治”,政府机构因人而设、因事而立,也因人而废、因事而除,机构本身往往缺乏法律上的地位,它的功能可以随意予夺。秦汉以来的中国古代历史中,皇帝往往利用身边亲近信任的人,以内侍、贵戚来监督权重大臣,这是以皇帝为核心控制权力的一贯做法。由君主私臣演变为正式的政务官,由对君主的生活照顾演变为执章部分国政,由内廷供奉待诏演变为执掌机密,正是循着这样的规律发展的。在皇权专制下存在着“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威强、四方”等各种政治势力,其间关系复杂、纵横捭阖,历代皇帝似乎都非常善于利用和制造他们之间的矛盾,形成以君主为核心,以宫(朝廷)省(地方)制度为依托,以伦常纲纪、等级区别为要挟的,驯服于皇权的文武官僚集团。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如果说秦朝只是郡守和县令由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话,至唐宋时期,“海内一命之官并处于朝廷”,地方州县长官甚至其部属均由中央分发……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代通过“推恩令”,使地方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权;明初通过“三司”分治,削弱了地方行省的实力……秦朝的御史府、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北宋的监司和通判、明朝的提刑按察使司等,均是代表中央政府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发挥着“以小驭大,以卑监尊”的功效……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以来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以来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两者之间的关系。
4 . 看图释史文景时期,地方封国势力不断增强,逐渐戍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威胁因素,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1)看一看推恩令实行前后,诸侯王封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想一想相比景帝削藩,“推恩令”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智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新的帝国体制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它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带有浓厚的实验色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至汉武帝时,终于完美地解决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三     元灭南宋后,版图辽阔。为管理这样广表的疆土,元朝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另外,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也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元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明清时期,在地方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并强化了科举制度。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的帝国体制”是什么?并简析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所采取的主要举措。
2021-05-01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