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9 道试题
1 . 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
A.改变了朝廷干强枝弱的局面B.创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
C.赋予了地方官有名无实之权D.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于统治者来说,保持一姓专制政权的统一和安定是最高的政治目标,因此其统治政策必然趋向高度的中央集权。但当内乱或外部侵略爆发时,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下放一定的权力于地方政府平定内乱或外侵以维持王朝的生存。然而权力的下移又有可能带来地方分权的过重,从而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王朝的崩溃。于是新的统治者接受前代教训,致力于追求更佳的中央集权方式,但其选择的结果仍然是跳不出高度中央集权的藩篱。因此,我们看到,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史就在外重内轻和内重外轻的两端往复摆动,同时又一步紧似一步地走向极端的中央集权。

——周振鹤著《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地方权力在宋元以后则基本丧失殆尽,因此自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但这样一来,地方长官因无权力,大多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消极推诿,行政效率大大降低。地方政府的无权,还直接影响了地方社会经济与区域文明的发展进步。例如,宋代以后朝廷尽收地方之财,地方政府无以为计,不仅无力举办公益事业,诸如兴水利、办学校、恤灾荒,甚至连官俸有时也不能自给,结果自然阻滞了地方的正常发展。而更加严重的是造成国家或地方积贫积弱,从而失去抵御外侮的能力。元明清三代中央地方关系与宋代一脉相承,宋一亡于女真,再亡于蒙元,明亡于满清,而清几乎亡于东西列强。

——周振鹤著《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制度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以来中央集权加强的历史影响。
4 .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可知唐初的镇
A.是地方政治军事中心B.由商人聚居设防而成
C.为军事目的而设D.解决了边患问题
2022-01-2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北宋官修的《新唐书》对武将李靖的评价略其武功,褒其文德,重点描绘李靖参加朝议“恂恂(恭谨温顺)似不能言,以沈厚称”,其他武将如李大亮、刘仁轨等也有相似内容。这种做法意在
A.秉持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B.推崇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C.树立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D.彰显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6 . 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监察区)采访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标志着州县制被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监察机构失去独立性D.表明中央集权制面临危机
7 . 唐太宗时,提出了“山川形便”的道制区划理念,注重自然地理的交通便利;到了宋朝,太宗确立了“土地形势”的路制区划理念,有意识地使路辖区跨越山河,互相渗透。这一变化有助于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8 . 宋太祖对宰相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可知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A.强干弱枝B.重文轻武C.积贫积弱D.分化事权
9 . 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是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通判
A.监督制约知州B.是知州的上级官员C.负责考核知州D.掌握地方的军事权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