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制度而言,朝代与朝代之间永远是“继承”大于“断裂”的,制度自身自有其惯性。隐藏在制度的延续性下面的,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官僚的选任,新中国成立之初通常会“急于选拔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位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处置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等。这些共性问题才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深层原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太平日久,人物繁阜……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①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②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汴京)“又东十字大街……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③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④有转运使,以大系小,系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

——摘编自苏洵《嘉祐集》


材料中画线部分描述的是宋代的史实,任选其中三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说明。
2021-04-11更新 | 25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宋代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词汇:

参知政事、话本、通判、张载、交子、市坊、岁币、苏轼、夜市、市舶司、榷场、党争、佃户、沈括、转运使、李清照、糊名法、天子门生、景德镇、活字印刷术、占城稻、禁军、指南针、澶渊之盟、青苗法、王小波起义、米芾、《武经总要》等。


请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有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4-11更新 | 808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八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梁启超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东汉隋唐
高层政区行省布政使司(省)
统县政区州、道州、府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中国古代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示意图



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标题,写一篇小论文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思维清晰,格式正确)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重用文臣担任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抑制,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你同意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2020-06-1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代中国,一个独裁者靠自己个人是无法控制整个社会的,他必须依靠能够忠于自己的人去管理社会,这些打着独裁者招牌的管理者又是他们所辖部门的小独裁者。由于他们并不都是真正发自内心忠于独裁者,他们一边为独裁者效力,一边谋取自己合法或非法的利益;一旦独裁者失去控制,小独裁者们便成为互不相让的分裂割据的主要力量,从而演变成地方割据。

—-摘编自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