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我国的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除元明两代外,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的特点是(     
A.职责不清效率低下B.分权制衡服务皇权
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022-07-06更新 | 1756次组卷 | 17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B.监督宰相执政
C.明确三省分工D.完善中枢体制
2021-06-15更新 | 2075次组卷 | 2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后汉书·郭陈列传》记载:“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罚,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尚书台成为当时行政中枢   ②三省六部制已正式形成
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④统治者着眼于加强集权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2019-04-29更新 | 4425次组卷 | 111卷引用:新疆疏勒八一中学2018-2019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     
A.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
C.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D.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
2022-10-06更新 | 705次组卷 | 24卷引用: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太宗时期,尚书省长官拥有参与朝廷最高级别的政治会议的权力,可以发布最高行政指令、监督各地方官府执行中央命令的情况。由中书省制定,经过门下省审批通过的各项文书,最终也由尚书省负责实施。由此可见,当时的尚书省(     
A.监督百官执政情况B.属于国家中枢行政机构
C.与中书省分庭抗礼D.已严重威胁到君主权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调整规范了各级官员的编制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使宰相成为国家实际决策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初,经常在政事堂举行宰相议事会,但也常常出现“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云不决”或中书、门下两省官员“阿旨顺情,唯唯苟过”的现象。这说明(     
A.政令执行通道不畅B.宰相才干严重不足
C.集中议事不得人心D.机构之间协调欠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西汉末年已有刺史干预地方行政事务;东汉时,和帝、安帝、顺帝、桓帝均曾下诏要求刺史亲预庶政,刺史由此逐渐获得选举、劾奏等人事权力,甚至染指兵权。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A.地方豪强受到压制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刺史制度明显异化D.监察官员品级提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020-06-22更新 | 1847次组卷 | 18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