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从秦汉之独相、汉武帝频繁更相,到隋唐将相权一分为三,再到宋代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设置及罢设政事堂。这一过程反映出(     
A.中央机构急剧膨胀B.行政事务趋于繁琐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宰相权力日益扩大
2 . 在传统中国,当专制君主认为政府首脑的权力碍手碍脚之时,就会开始冷落疏远它,并在自己身边另觅助手,提拔重用身边的机要秘书。以下官职的创设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汉代的内朝官员B.汉代的刺史
C.秦代的御史大夫D.唐代节度使
2023-02-15更新 | 2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三公九卿的衙门在宫外,叫府或寺,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正规中央也叫外朝。皇帝为了方便处理政务,皇宫内部也有一些办公机构,叫台或阁,比较有名的是尚书台和兰台。汉武帝统治期间,朝廷还用加官的方式,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提拔一些资历浅、有能力的人,令其入宫办事。加官比较有名的有侍中、中常侍、给事中等。这些加官和台阁大权在握,形成事实上的决策中心,即“中朝”(或称“内朝”)。三公九抑离皇帝较远,主要是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时期中朝和外朝的权限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职责分工,并简评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4 . 史载汉武帝时,“用人行政,领尚书者定于禁中,丞相奉行而已,权遂归尚书”“大臣有罪,则尚书劫之天子责问大臣,则尚书受辞选第中二千石,则使尚书定其高下吏追捕有功,则上名尚书因录用之刺史奏事京师,则见尚书”。此举导致(   )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尊崇儒家经术
C.形成中外朝制度D.盐铁专卖制度
2023-01-16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第一中学、昆山中学、昆山震川高级中学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尚书一职源于先秦,主管君主文书。汉武帝时,开始增强尚书权力,扩大尚书机构,尚书的地位逐渐提高。汉武帝的做法(     
A.引发宦官专权B.导致内轻外重局面
C.意在削弱相权D.调整地方行政制度
6 . 据统计,在45件唐代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行使封驳权的事例中,皇帝经常通过宰相、宦官甚至亲自宣谕对结果施加影响。这说明(     
A.门下省职权难以行使B.唐代出现了宦官专权
C.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D.给事中限制宰相权力
2023-01-04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三把手,也负责审核职能。若门下省对于诏书审核后不予通过,则返回中书省,这种现象叫作"封驳""涂归"。这反映出(     
A.政事堂的出现有因可寻B.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唐代中央集权
C.租庸调制度名存实亡D.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的特点
8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避免互委,不专责。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由此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  )
A.分工明确,相互合作B.一官多职,相互牵制
C.地方分权,中央集权D.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指出,“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参知政事,“其名非一,皆宰相也”,这样往往是“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该学者意在说明,唐代宰相的演变(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行政的高效B.有效促进了唐中央行政的合理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D.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自隋朝为了加强对尚书令的牵制,启用皇帝最为信任之人,其任命就多了份特殊性。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位,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的职衔,于是尚书仆射成为了实际上的尚书省长官。公元662年,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这一现象(     
A.维护了君主专制B.制衡内朝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D.维护国家统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