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宋代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士人阶层)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总起来可以说,唐宋时期的政治体制,从决策与执行,中央和地方关系,到官员的选拔与任用,考核和黜陟,监察和谏诤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互相协作,互相制约,使之正常运转。当然,这些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运转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较之唐朝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群体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到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你对唐宋政治制度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集议,指由君主或君主责成某一官员或某一机构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对某些重大问题集中讨论、议决的制度。它萌发于奴隶社会,在宋代得到发展并完备。宋代集议形式有朝堂集议,三省集议、待从台谏集议等。朝堂集议涉及帝后位号、祭祀、宫制、财政、军政等国家大政。三省集议在尚书省召开,参加人员通常有尚书左右丞、御史中丞、尚书侍郎、中书门下侍郎等。如集议重大问题,与会人员还有御史大夫、诸司三品、东宫一品、武班二品等。侍从台谏地位重要,所以国家有大事,君主往往下诏要其参加集议。君主专门设有监议御史,直接负责集议事项并向皇帝报告,所以说集议的基本原则是“兼听独断”,是为君主提供咨询而非决策。

——摘编自朱仁玺《宋代集议制度考略》

材料二 集议在北宋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政制。每遇重大问题,最高统治者必下诏都省等,通知各参与人员,群集都堂,详加讨论。参加人数,多则百余,少到一二十位。与会者可各抒己见。对集议结论,如有异议,可不署名签字,也可实封投进。这使各地骄兵悍将变为俯首听命之辈,削夺州郡长官事权,令其朝召而夕至,确保了言论自由,推动了社会的相对安定。

——摘编自吴以宁《宋代朝省集议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集议制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集议制度的意义。
3 . 历史学家王思治认为:皇权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体制,但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宋以前,皇权是强大的,但又受到牵制。……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这些牵制皇权的因素逐渐消失,绝对君权才达到最完备的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太守。……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诸侯王,(汉)高帝初置,金玺整绶,掌治其国,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唐长庆元年正月)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门下省官职)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指皇帝诏书不当而被大臣举驳封还),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唐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皇甫鏄)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津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

材料三   (清朝时)每日清晨,军机大臣依次入值,等待皇帝召见,……事先已将奏折贮一黄匣,待“起叫”时,捧入请旨。“见面”后退出,即召军机章京面授旨意。……上谕有“明发”和“廷寄”之别。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臣工有所奏请而降,且以事属机密,不由内阁发抄,令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诸侯王权力演变的过程。
(2)封驳制度是唐代三省制的亮点之一。依据材料二,概括封驳制度的特点。
(3)运用上述材料,论证王思治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2019-09-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图1、图2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三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载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宋代中央到地方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