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593次组卷 | 128卷引用:课时3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1-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科举考试向全社会开放,但漫长的求学、应试的历程不仅要耗费大量钱财,而且要经过科举经典的长期熏陶,公平竞争的结果多使富家弟子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这表明,古代科举制的录取结果
A.扩大了隋唐以来社会统治基础
B.打破宗族门阀对官职的垄断
C.保证了录取对象的政治可靠性
D.有利于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唐书》记载:唐代830多名进士中,士族子弟约589人,小姓约109人,寒素家庭子弟约132人。对这一结构的出现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科举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科举制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继承
C.士族子弟有优厚的家庭文化素养
D.科举制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