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北宋时期,每当科举之年,名山大刹之上都会出现“士人祈祷,赴之如织布”的壮观场景,参加科举的士子在感慨功名难致之余,只能求助于神灵和占卜。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录取不公平B.佛教传播广泛
C.科举竞争压力大D.宋代文化多元
2 . 随着佛、道等新兴文化在中国纷起.传统儒学也多分枝权.解读分歧甚重,面对这一局面,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场梳理和规范;除此之外,唐朝还将前朝制度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由此可见,唐朝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于(     
A.对外交流B.兼收并蓄C.整合创新D.坚守传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B.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2022-01-03更新 | 601次组卷 | 17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代应试举子在参加省试之前,将自己作品写成卷轴,送给政要或名流,以求其赏识,称之为“行卷”。主考官请有地位、声望且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来共同决定录取名单,则谓“通榜”。“通榜”者提出的名单主要是依据“行卷”来定夺。这种现象
A.体现取士公平B.容易助生朋党C.丰富录取形式D.加速阶层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下表所示为学术界关于科举制起源的意见分歧(部分)。其中前一种观点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A.历史研究须以科学的史观对各种史料加以解读
B.将科举制的起源往前推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
C.《隋书》等古史文献存在严重缺漏,不足以取信
D.隋朝创立科举制得到了大量实物资料的证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据统计,元代共举行乡试17次,会试、殿试各16次,共取状元32人,进士1139人。会试、殿试中,最多的一次录取了100人,最少的一次只录取了35人。这一状况
A.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阻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C.说明知识分子相对匮乏D.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多样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