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宋初科举以进士和诸科(明法、五经等)取士,其中进士虽要求考察诗赋策论,最终仅以诗赋定去留,而非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策论。据此可知当时(       
A.阶层流动明显加强B.进士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C.科举制度尚待改进D.士人文学素养普遍提高
2023-03-22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对抗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五代时期,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中央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证科举的公平,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此外,在唐前期科举制度刚施行时,就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中晚唐明确规定,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

——摘编自金滢坤《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五代时期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代科举制分常举与制举。常举定期举行,其进士科“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制举即皇帝为破格启用人才随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及第者往往迅速跻身于高官行列,以至于原有大官僚提出“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后来制举不再开科。这说明唐代
A.科举制冲击了世族门阀势力B.制举破坏了公平公正原则
C.官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D.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C.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D.地区间发展存在一一定不平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太宗时期,将科举与做官直接联系起来;武则天增设武举,扩大了科举的范围;唐玄宗时期,扩大人才队伍的来源,使得平民有更多机会进入科举考试。据此可知,唐代
A.门阀士族已经消亡B.官僚机构重叠庞杂
C.统治基础逐步扩大D.考试程序日趋完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表),其中第三次热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一一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A.儒学的复兴B.国家的统一C.科举制普及D.民族的交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择吏》诗云:“一从择吏靠私人,便有名门万石君。……哪处没存宫暗宠,谁家不借祖余熏。”从这首诗反映的情况可以推知
A.贵族世袭政治加剧了诸侯割据B.地方推荐人才使官员道德水平低下
C.阶层固化倒逼考试选官的推行D.才学成为当时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B.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2022-01-03更新 | 603次组卷 | 17卷引用:新高考八省(市)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天册万岁二年(696年),考功员外李迥秀知贡举,对传统士族清河崔氏的应举者说:“清河崔郎……出身处可量,岂必要须进士?”将其“再三慰谕而遣之,闻者大噱(笑)焉”。这反映了当时
A.科举考试已经成为最主要入仕途径B.科举制冲击了重视门第的传统观念
C.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剧烈变动D.思想观念与政治制度变革相互影响
2021-12-29更新 | 257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备考诊断联考(一)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图1和图2是唐代前期和后期朝廷录取进士来源地分布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
A.说明了唐代后期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B.反映了唐代前期与后期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C.说明了唐代政治从贵族垄断到平民化的过程
D.反映了唐代各地区教育出现了均衡化的倾向
2021-12-28更新 | 634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2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