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直接指挥六部百司,亲裁独断,事实很难办到。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秘书处”,帮助他处理政事。洪武十五年,明太祖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统称殿阁大学士,这也是内阁的雏形。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有封驳权。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摘编自风雨塔拉《明朝官职》

材料二 17世纪初,由于枢密院人数众多,英王常在王宫的内室召集外交委员会的部分亲信讨论决定重大事务。17世纪后期,外交委员会便有“内阁”之别称,并逐渐代替枢密院,成为实际最高行政机关。它由英王主持,并对英王负责。1688年“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时期,内阁改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并开始转向对议会负责。自1718年后英王就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至19世纪中期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宪政实践中,通过惯例的积累逐步完备并最终形成。

——摘编自刘书正《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初设置内阁制度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内阁发生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内阁在政治地位上的区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拟,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A.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
3 .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遗……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四: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牲;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蝎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中国和希腊古代政治制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