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摘自《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 (明朝)“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具体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论证该观点。
2020-01-2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四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职官是研究历史的四把钥匙之一。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前期二府三司制……通过中枢机构的互相分权,互相牵制,大大强化了君主对国家机构的操纵权和对国家事务的决定权……但是过于集权,往往走向反面,二府三司的权力结构实际造成了事权分割,各不相知。

——张晋藩主编《中国官制通史》

材料二   太祖为吴王时本如元制置中书省,以左右相国为之长,先尚右,后尚左。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或居内辅政,或统军征伐。其居内负行政责任者先后有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权力甚大。十三年正月诛胡惟庸后,“革去中书省,升六部”。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三   君主有意削弱相权而实行的措施,也只有能够适应巩固整个封建统治的需要,方得以坚持下去,形成制度,否则便得调整或废除……把两千年宰相制度的发展、变化,主要视为君主、宰相权力之争的结果,视为君主防范宰相,削弱相权的结果,我以为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分割相权的具体措施和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废宰相制度的原因,及废宰相制度后朱元璋所面临的问题。
(3)请以明代官制为例,说明材料三中观点的合理性。并依据材料三概括君主调整相权的目的。
2020-01-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据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共8天的时间内,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 000多件,共3 000多件事情。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400多件政事。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一一处理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殿阁大学士的职责和内阁的职权变化。简要谈谈你对明朝内阁的认识和理解。
2019-12-0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4 .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加强皇权……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然而,由于皇权高度集中,却使皇帝所管政务大大增加。明成祖即位后,参据此制,简选翰林院文臣入文渊阁参预机务,成为皇帝的参谋。此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刘文正(统勋)公丰范严正,如对神人……每值军机处,闭目坐,闻人言有误,乃张目侃侃直陈。内侍传赐食物,谢恩只领,从不与内侍交一言。其端严慎密如此。

——摘编自葛虚存《清代名人佚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丞相”设置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归纳明朝设内阁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设置军机处的最初目的,并归纳其运行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新变化的本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旨,分毫不敢与闻。


(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内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019-09-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南阳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材料三 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摘编自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1)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当时的主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
2019-10-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实验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是通过哪些方式强化君权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4)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哪一趋势。
2019-10-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然而明朝多位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现象出现的原因
A.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B.内阁取代了六部
C.中枢体制日益完善
D.宦官掌握决策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部分内阁首辅列表



——摘编自《明史》

材料二   英国1762—1783年内阁首相列表



——摘编自大卫·休谟《英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内阁制度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明朝内阁制度相比,英国内阁首相制度的主要不同。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下半期英国代议制度的主要特点。
10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隋代,特别在唐代,……(科举制的实行)贵族的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这些职业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过科举登仕,……这样就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使出身于小家族的人也能进入官场。旧贵族逐渐消失。随着政府官员的这一变化,皇帝的地位也改变了,……皇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同时皇帝开始逐渐地扩大了他的专制权力。

——【英】崔瑞德【美】费正清《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三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故解缙与胡广诸人,皆以讲读入阁办事,杨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不兼部臣,亦无散官。故其权甚轻。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在阁既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皇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什么主要区别?
(2)据材料二指出实行科举制的政治影响有哪些?
(3)据材料三指出内阁逐渐“势重”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阁臣是否真的“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
(4)以上材料带给你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2019-01-1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