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如果我们耐心考察一下英国政体的组成部分,就会发现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暴政的残余。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第三,由下议院所体现的新的共和政体的成分;而英国的自由便是以下议院的效能为基础的。

——引自《潘恩选集》

材料三   在这个国家(注:英国)里,真正的贵族目前还尽可能地在人民意识较为充分发达的条件下维护着自身地盘,因此,在大陆上人为地恢复起来的并艰难地支撑着的立法权的三位一体,在这个国家里却不折不扣的存在着。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郑观应的基本观点,谈谈当时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中的“三位一体”指的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世纪中期以前的英国为例,评析被郑观应称之为“体”的发展演变特征。这对中国民主化进程有何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从荷马时代到城邦独立自由的终结,我们视为“古典时代”。(希腊)带有军事民主主义色彩的王权向贵族共和过渡,更进一步向民主政体过渡。...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王权的强弱在起点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对外扩张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思想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 胡钟达《古典时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英国政治权力实际上都掌握在内阁和下院手中。行政权和立法权是混合的,内阁成员必须是下议院议员。……法国总统有权任命总理和组织政府,有解散国民议会的权力。政府提出的法案议会要优先讨论,政府可以要求议会授权制定政府法令,其权力与法律一样。议会立法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对政府的倒阁权也受多重限制,使之很难行使。

——摘编自肖继、王薇《英、美、法三国议会制度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

材料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针对黄炎培提出的如何打破历史周期率的疑问,毛泽东提出了探索“民主新路”的主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毛泽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又善于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摘编自李良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由君主制和贵族制转向民主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法两国议会与政府关系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设计并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并综合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充分准备的人民自行动手从事全面改革,不可能不毁掉一切。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对我来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托克维尔(法国)《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的……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托克维尔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试结合英法革命的史实分析观点形成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托克维尔和康有为在社会变革方面的共同思想倾向。谈谈你对该倾向的看法。
2016-11-27更新 | 6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湖北宜昌市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4 . 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