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日本迅速侵入朝鲜和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人们对中国陆海军优势的幻想立马破灭。与中法战争时双方的决策都犹疑不定的情况不同,中日战争从一开始就被日本发动的、以决心攻占北京为目标的一连串攻势所左右。中日战争的结局清楚地和富于戏剧性地暴露了中国军事准备的失败和日本军事准备的有效性。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使日本迈出了武力崛起的第一步。战后,日本凭借来自中国的赔款,国家财政规模急剧扩大,开始了以俄国为假想敌的新一轮扩军备战,准备迈出武力崛起的第二步。战争赔款在日本迅速转变为资本,为兴办以八幡制铁所为标志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提供了动力。同时,增设纺织工厂、延伸铁道、修筑港口、创办银行、开发矿山、开发北海道等项目纷纷上马。

——摘编自宋成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历史的拐点与东亚国际格局》


(1)概括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2)简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 . 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其中,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 . 列宁在论及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时写道:“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这表明列强
A.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B.开始觊觎中国边疆领土
C.对外资本输出的强烈要求D.侵华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2022·云南·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0年11月《中国旬报》评论义和团,认为尽管义和团是"愚民","其举动可哂,其惨杀可恶,其热心则可嘉","义和团与外国争权,斯岂非中国自立之绝大起点?"该评论旨在强调义和团
A.盲目排外且愚昧无知B.显示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C.与以往农民运动无异D.标志国人近代主权观形成
2022-03-23更新 | 480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昌江县首都师大附属昌江矿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时候起,中国社会便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便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这是半个世纪前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种解说。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历史是“沉沦”还是“上升”?》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6 . 1895年(光绪21年)英商怡和纱厂成立,1896年(光绪22年)英商老公茂纱厂、英商增裕面粉公司、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第一厂、日商三井制面工厂等成立……这一时期,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主要背景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洋务运动的开展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7 . 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立即出动14家银行筹资,启动了胶济铁路的建设,并要求5年内全部建成青岛至济南间的铁路。德国的举措旨在
A.对华倾销商品B.掀起瓜分狂潮C.攫取更多利益D.建立世界霸权
8 .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表为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洋员参战表,这一状况
姓名国籍职务服务军舰
汉纳根德国北洋舰队总查定远舰(舰队指挥舰)
马吉芬美国帮办管带镇远舰(主力战舰)
余锡尔英国总管轮致远舰(主力战舰)
A.是黄海海战中清军战败的根源B.体现了清廷向西方学习的态度
C.反映出北洋海军整体装备落后D.导致北洋水师受到列强的牵制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近代哪些不平等条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的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3)上述三则材料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