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021-09-26更新 | 459次组卷 | 88卷引用:西藏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2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一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1-08-24更新 | 201次组卷 | 16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2021-06-28更新 | 552次组卷 | 83卷引用:西藏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列条款中体现出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扩张新特征的是
A.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
B.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
C.于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D.大合众国船只进通商各港口时,必将船牌等件呈交领事官,转报海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四大类别: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改善性四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D.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2021-01-18更新 | 178次组卷 | 44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895年,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在评述意大利公众舆论强烈反对俄德法三国施压日本时,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日本在最近的战争中为文明而战,打倒了野蛮,所有的文明国家都会从中受益。”这一观点说明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D.西方媒体试图掩盖日本侵略罪行
8 . 一部小说有这样的情节:“(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敌国人作对。自从现任接受之后,我们的铁轨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部小说可能以哪个事件作为历史背景
A.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之后
B.中德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之后
D.日俄战争结束的几年之后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往对中外关系和不平等条约的研究,基本上局囿于侵略与反侵略的角度,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学术思想的活跃和视野的开阔,研究者还从其他视角进行探讨,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例如,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剖析条约交涉中的冲突,从文化的视角思考条约交涉中的问题。

——摘编自李育民《废约史研究30年》


运用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中外关系和不平等条约的史实,对上述研究视角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近代中外关系和不平等条约研究视角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研究视角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视角,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9-08-12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
B.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C.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D.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