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致远弹药尽,适与倭舰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 此次战役的直接结果是
A.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B.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C.北洋舰队率先逃离战场D.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据此可知
义和团在北京前门点火焚烧洋货铺和洋药店,结果火势蔓延,烧掉了附近的商铺和民居李希圣的日记(1900年任职在北京刑部)
义和团“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劳乃宣(负责剿杀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晚清大臣刚毅记载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的爆发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民众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工具
D.西装成为社会主流的服饰
4 . 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2017-11-02更新 | 341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2届安徽省蚌埠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庚子记事》中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这一记载
A.赞颂义和团视死如归
B.体现义和团反侵略的决心
C.是文人诽谤农民阶级
D.反映了义和团的盲目排外
6 . 光绪朝的荒政(是中国古代政府灾荒而采取的救灾政策)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事件,而1910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出
A.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B.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
C.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D.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
7 . 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A.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2017-03-03更新 | 195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6-2017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时人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这实质上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A.盲目排外
B.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C.反对生活西化
D.主张实施平均主义
9 .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盲目排外
D.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