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列强旨在(       
A.维护帝国主义侵华秩序B.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绞杀太平天国运动D.就侵华利益达成妥协
2023-02-1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11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显示出列强对中国旧式精英的心理征服B.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C.导致清廷中的封建顽固势力逐渐失势D.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一致的是(     
A.“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B.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
C.“东南互保”维护了南方各省的和平与安全
D.义和团运动导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022-12-22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甲午战争之前,很多人认为:“岛夷小丑,外强中干,久为實海所共知”;或者“我中华海防已三十年,创建海军亦七八年,武备修举,足以永靖海氛。”这反映当时(     
A.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B.洋务运动的成果被过分夸大
C.统治者利用舆论鼓励民众D.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
2022-11-21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中国经济状况存在地域不平衡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御史赵炳麟曾指出:“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农民阶级能够挽救民族危亡B.民族矛盾的尖锐和激化
C.排外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潮D.已完全走向半殖民地化
7 . 1898年2月,《湘学报》载文指出:“自甲午一役,城下行成,割地偿金,数万万人,正如酣睡至四鼓以后,蜀鸡一鸣,晨寝方觉。"时人认为“琴瑟之不调者,则改弦而更张之;厦屋之将圮者,则鸠工而重建之:国家之于法也,亦然”。这表明甲午战争(       
A.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B.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摧毁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D.增强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
8 .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并迅速发展到直隶,在进入京津地区以后,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在长城内外、黄河中下游、长江两岸、两广、西北和西南的边远地区,都有反帝活动与义和团相呼应。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B.中西方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C.反帝反封建顺应时代潮流D.中国社会矛盾已趋于汇流
9 . 甲午战败后,以进化论为灵魂的《泰西新史揽要》风行一时;以亡国灭种作警告的《中东战纪本末》传诵海内;以日本变法为借鉴的《文学新国策》备受欢迎。这说明甲午战败促使(       
A.学习日本成为潮流B.民族意识大大觉醒
C.维新思想广泛传播D.民族危机开始产生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项目国力军力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生铁产量(万吨)钢产量
(万吨)
石油产量(万吨)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总兵力
(万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军舰
(艘)
军舰吨位
(万吨)
飞机
(架)
中国13.695.955.60.0210%202.950665.9600(作
305
日本60239.763539.380%60409.720077.12625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2)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并指出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仍然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
2022-02-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