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1 道试题
1 . 甲午战争至武昌起义间,埃及亡国史透过报刊、教科书等媒介,借以弹词戏曲、竹枝词等表达形式广为流传,化为亡国象征,时常出现在政治讨论、启蒙话语塑造中。就讨论主题而言,“外债”“文明”“改革”是中心话题。这一现象反映(     
A.民族危机加剧下民族主义意识凸显B.大众传媒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
C.亚非拉地区是民众关注世界的焦点D.晚清政府着力营造变法的浓郁氛围
2 . 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依条约保护”。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已动摇B.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C.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022-03-22更新 | 669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甲午战争前,地方疆吏对朝廷的筹款旨令敷衍塞责,战端开启后大部分省份对清廷的军事动员令不予理睬,李鸿章所能直接动员的,也只是淮军和北洋海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因此表示:“中国名为一国,实为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这表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极端腐朽B.明治维新增强了日本实力
C.列强的支持和纵容D.晚清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
2022-03-21更新 | 200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2届高三下学期全真高考模拟检测(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3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面临退休。在几名英国候选人中选择其继任者时,赫德、英国外交部和清政府之间进行了博弈。最终清政府任命了赫德推荐的安格联为总税务司。这反映了
A.清政府尚未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力的衰微
C.中国政府尝试收回部分关税自主权
D.清政府利用列强之间矛盾维护主权
2022-03-21更新 | 52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咸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一幕发生在20世纪初北京某私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邸报的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
2022-03-18更新 | 375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
A.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2022-03-15更新 | 278次组卷 | 60卷引用:2015届湖北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调研历史试卷
7 .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此言论
A.推动了救国方式的深刻改变B.旨在克服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C.正确分析了战争失败的根源D.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前,曾长期在华工作的美国著名记者伊罗生说道:“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有极其众多的美国人把自己视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仁慈保护者、恩人和救星。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心灵、肉体和不朽的灵魂承担着责任,美国政府则承担着保护中国政治独立和行政完整的责任。”美国政府和社会秉持中美“友谊”的观念和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实质是一种想象的“恩人身份”和“家长庇护”观念,是美国对中国的帝国心态,即美国以更为“优越”的文化控制和改造中国。旧中国是美利坚帝国实现国家抱负、使命和威望的“可控的他者”和巨大的试验场。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材料二   一个统一、民主、强大、对美国友好并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的中国的前景使美国人普遍相信,中国就在他们手中,美国的国家理想和使命的实现似乎唾手可得。然而,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是美国地缘政治层面上的失败,更加打击了美国有能力控制和改造中国的帝国心态。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这样写道:“原来美国的所谓“国际责任”和“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就是干涉中国。干涉就叫作担负国际责任,干涉就叫作对华友好,不干涉是不行的。”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政府和社会热心美中“友谊”的目的和美国对中国“特殊关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由“特殊关系”变成对立关系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看法。
2022-02-22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文综历史试题
9 . 1896年10月,上海某英文报纸在李鸿章访问欧洲期间,突然披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李鸿章同俄国人签订了一个秘密条约(史称《中俄密约》,其中规定:“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外国媒体对这一条约的披露
A.阻碍了“三国干涉还辽”进程B.反映出部分外国人同情维新派
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加深了慈禧对洋务派的疑惧感
10 . 1900年1月1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官方剿匪,只能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数不教也"。同时,政府认为大多拳会都是"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上述言论出台的背景是
A.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清廷利用民众对抗联军侵华D.义和团得到政府正式招抚
2022-02-19更新 | 393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测(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