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壤是朝鲜北部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控制平壤,也就控制了朝鲜大局。然而遗憾的是,清军官兵缺乏纪律性,太过腐败,指挥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坐镇后方指挥的李鸿章对前方情形缺乏真切了解,战况报送信息渠道单一,于是畏缩怯战、屡战屡败的叶志超竟然胆敢谎报战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匆忙下旨予以表彰,重金奖励,更任命他为平壤各军总统。这是甲午战争中一个巨大的笑话,由此也不难理解清军为什么失败。

——摘编自马勇《觉醒》

材料二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黄凤志《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平壤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2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019-02-23更新 | 592次组卷 | 3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3 . 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材料二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及中国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2)依据材料二,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开埠”方面出现的变化,指出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了此时清政府与列强之间是什么关系?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1840~1900年列强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4)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军民抗争起到什么作用?

7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二 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数额(千两)

岁入

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30000

田税

26500

陆军

30000

各省杂税

1600

海军

5000

各省杂项收入

1000

宫廷花费

1100

盐税盐厘

13500

海关经费

3600

厘金

16000

出使经费

1000

常关税

2700

河道经费

940

海关税(一般货物)

17000

铁路

800

……

债款开支

24000

……

总计

101120

总计

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二。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9-03-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二

8 . 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以来在中西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1870年,英国人李提摩太来华传教,遇到华北饥荒,投入到赈济灾荒的慈善活动中。1891年,李提摩太投入到广学会的工作中,通过办《万国公报》和出版书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机构。……他发现了变法维新的严重问题,告诫康、梁等维新人士注意变法的节奏。

——文风《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材料二: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1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回到美国。1955年他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1960年,《别了,司徒雷登》被选入《毛泽东选集》,注释中说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据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60、70年代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的原因

(2).司徒雷登在中国的经历与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司徒雷登在各时期经历不同的历史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英国
政治制度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船坚炮利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

材料二   1840—1900列强侵华战争及中国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侵华战争中英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内容割地香港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2100万银元白银2亿两白银4.5亿两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其他条款协定关税开设工厂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1)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2)依据材料二,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开埠”方面出现的变化,指出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了此时清政府与列强之间是什么关系?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1840—1900年列强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军民抗争起到什么作用?
10 .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合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材料三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2分)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2分)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2分)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4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