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图为1898年美国刊载的一幅名为《中国问题》的漫画。漫画中:一名头顶斗笠、手持烟锅的中国农夫在昏昏欲睡,而日本、法国、德国与俄国正在为争夺农夫筐里的果实打得不可开交,墙头上的英国和意大利也跃跃欲试。漫画中所反映的“中国问题”(     
A.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B.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大举入侵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 . 1903年的北京,某茶馆有四位中国茶客在聊天。甲说:“我办了一个机器磨坊,官差经常来要钱。”乙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听过光绪皇帝的讲话。”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曾和官兵一起血战洋鬼子。”丁说:“我儿子现在还驻守在大沽炮台,保护咱北京城呢。”四人中,说话不实的最有可能是(  )
A.甲B.乙C.丙D.丁
3 . 《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即撰写《救亡决论》一文,喊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当时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些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证明了中国洋务运动的破产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增强了中国反抗侵略的决心
4 . 图1是《点石斋画报》乐卷上刊登的关于牙山战役的图画。它是对战斗宏大场面的全景再现。图2来自1894年在日本出版的《日清战争画报》。图中上方矩形文字框中写道∶"大岛旅团的士兵英勇奋战,将牙山的清军驻兵打得溃不成军。"这两幅图片
A.说明中日两国均在前线派驻记者B.说明牙山之战真实历史无从考证
C.为了解甲午战争提供了可信史料D.为研究甲午战争提供了独特视角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促使帝国主义者对华策略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
6 . 直至 1882年,清政府在向西方派遣常驻使节的同时,仍拒绝朝鲜使节进驻北京,并阻挠朝鲜向欧美派驻使节。这说明清政府
A.试图延续与朝鲜的宗藩关系B.努力避免中日之间的直接冲突
C.对日本殖民朝鲜做外交抗议D.意图缓解来自欧美的外交压力
7 .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2020-10-23更新 | 152次组卷 | 29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返校测试历史试题
8 . 甲午中日战争后,法、俄、比结成同盟,与英、德、日集团争夺对中贷款权;同时,法国又与竞争对手英、德、美签订协议,组成四国银团,不惜“牺牲盟友利益”来共同瓜分对华贷款份额。这表明当时
A.列强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B.瓜分中国已经成为列强的共识
C.列强积极维护清政府统治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重要手段
9 .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B.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C.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列强因侵华矛盾加深
2020-09-10更新 | 137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此约签订后
A.多口通商,打破了闭关政策B.刘步蟾等率舰巡海作战
C.列强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D.清政府为“洋人的朝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