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19世纪60年代后,烟台的外贸经济迅速繁荣,一时成为“北方的贸易中心”。20世纪初,由烟台进出口货物多改为从威海出入,威海“一时商业骤盛,市面顿呈生气”;与此同时,青岛也迅速崛起,逐渐取代了烟台的贸易中心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廷经济政策的调整B.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关税主权的部分恢复
2 . 甲午一役,清朝政府辛苦经营了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军精华损失殆尽,漫长海岸线门户洞开,而群敌环伺,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张之洞曾言:“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B.“中体西用”的失败
C.海防建设的迫切性D.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3 . 下表为1895年某州县基层教官日记 (部分)。下表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     
时间日记内容
1月24日《津报》冬月初九:旅顺船坞有英兵船八只,倭不敢问,已退出。
3月24日闻东省之将帅,有避敌者、纵敌者、通敌者,为之愤然!
3月25日闻倭人有每日给渠四百万元始停战议和之信,为之愤然!
7月27日少杰来,得悉台北失守,刘永福退至台南。时事不可为矣,李鉴堂中丞腔忠愤,令人感佩。
A.拒和抵抗成为共识B.与列强矛盾激化
C.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民族意识的觉醒
2023-05-19更新 | 482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清政府租用英商怡和公司商船高升号向朝鲜运送士兵,李鸿章认为“日敢无故击沉,英人必不答应”。丰岛海战后,他又照会各国公使,声明“日先开战”,请求列强根据“万国公例”谴责日本,帮助调停。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已深谙国际法和外交制度B.对战争爆发缺乏足够准备
C.灵活利用列强间利益冲突D.仍有天朝上国观念的残余
2022-04-18更新 | 505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2届高三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申报》刊文:“近年日本兵制虽然也取法泰西,然二十余年来从未有战争之事……而知我中国南北洋水师兵舰不少于日人……加以叶聂两军门所统陆勇去岁辽阳之捷,所向无前,使与日人从事疆场,正不知鹿死谁手?”这一舆论的出现
A.反映了中国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B.缺乏对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C.基于政治近代化取得的较大成效D.说明“天朝上国”观念依然盛行
6 . 中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纷纷觉醒,意识到中国先前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次跛足的现代化运动。从这种认识出发,他们开始组织学术团体,创办以开民智、鼓民力为基本宗旨的近代报纸杂志。他们认识的变化源于
A.维新变法成为社会共识B.甲午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
C.三民主义思想广泛传播D.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7 . 1895年,李鸿章在与日本办理外交事务时,不仅多次援引《万国公法》中的内容,而且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也清楚最关紧要者就是割地、赔费两节。尤其在割地这一节,清廷还曾提出“但得办到不割地,则多偿、多努力”的要求。这表明,当时清廷
A.已放弃传统的华夷观念B.在谈判中占据政治优势
C.摆脱了日本的政治压力D.初步接受近代外交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