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经远舰”的发现为研究北洋水师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经远舰”的发现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结合地方志文献研究,确认了“经远舰”准确位置。第二阶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逐步揭露出舰体结构,并发掘清理出水文物。2018年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经远”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这说明
A.真实的历史唯有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B.史学研究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
C.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D.历史的价值判断常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选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面对于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最具有史料价值的是(     
A.关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绘画B.2015年从黄海打捞出的致远舰残骸
C.关于1894甲午风云海报D.2014人民版教材甲午战争形势图
2021-08-25更新 | 178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后来,日本出版的海战史对此的研究结果是:“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思考这一事例可以认识到
A.中方记载比日方叙述更具有史料价值
B.某些历史真相因史料杂乱而无法说清
C.辨析史料真伪是接近历史真相的前提
D.原始记录和研究文献是史料全部来源
4 . 漫画中的历史

材料   



图一瓜分中国图二关于民之负担
(1)根据材料一,判断以下推论的正误(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
①两幅漫画均反映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②图漫画的创作时间可能是1860年。
③图二反映了官员对清政府改革的不满。
(2)根据所学知识,谈一谈图在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中的史料价值。
2020-02-0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有关甲午海战的两段史料,说法准确的是
史料出处
史料一上午七点四十五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济远航海日志》
史料二上午六时半许,在丰岛方向……清国军舰“济远”号……对我将旗(吉野号)不仅不发礼炮致敬,反而做战斗准备,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日)《近代帝国海军史要》

A.史料一为直接史料,价值更高
B.史料二为历史著作,价值更高
C.两则史料记载矛盾,均无价值
D.历史事实与撰述者的国籍有关
2018-12-26更新 | 149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夏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6 . 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的史料价值。下面老照片记录的是1900年法国远征军经过卢沟桥的情景。它反映的历史事件中
A.英法联军大肆焚毁圆明园
B.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被割让
C.清朝利用义和团对抗联军
D.中国逐步开始全民族抗战
2018-05-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的史料价值。下面老照片记录的是1900年法国远征军经过卢沟桥的情景。它反映的历史事件中
A.英法联军大肆焚毁圆明园
B.清朝利用义和团对抗联军
C.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被割让
D.中国逐步开始全民族抗战
2019-01-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
中国报刊上的图片:《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日本报刊上的图片:《清国媾和使来朝谈判之图》,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

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
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
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2018-01-22更新 | 21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文综历史试题
9 . 下面是甲午战后中日两国报刊上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反映出


中国报刊上的图片:《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


日本报刊上的图片:《清国媾和使来朝谈判之图》,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

A.大中华思想下的历史误区
B.主观情感影响历史记录
C.主观想象不具备史料价值
D.大众媒体刊载不足为据
2018-03-1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2018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10周年,以史为鉴需要对那些发生的事情有切实的理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伊(藤博文)云: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二   李云: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伊云: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李云: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伊云: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李云: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才干太大。伊云: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如与中堂比才,万不能及!李云: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伊云: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三 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进步党建议,鉴于即将到来的瓜分中国的行动,日本应占据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而自由党则力主割占满洲和台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理由发生了什么变化?联系材料一、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有何不同?
(3)《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日之间取得和平局面了吗?据材料三和所学日本侵华知识,分析其原因。
(4)从史料的角度看,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有何不同价值?
2016-11-27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5月)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