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甲午战争前,地方疆吏对朝廷的筹款旨令敷衍塞责,战端开启后大部分省份对清廷的军事动员令不予理睬,李鸿章所能直接动员的,也只是淮军和北洋海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因此表示:“中国名为一国,实为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这表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极端腐朽B.明治维新增强了日本实力
C.列强的支持和纵容D.晚清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
2022-03-21更新 | 200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联盟2022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之变,“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而人民之生计从此日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这反映出庚子之变后
A.客观上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B.资产阶级改良派力图变法救国
C.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D.清政府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3 . 自《南京条约》开始,列强每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几乎都把增设通商口岸作为“必备条款”,中国先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多达110个。《马关条约》中仍有增设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到《辛丑条约》签订时,这一条却不再提了。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列强的国内工业水平下降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D.帝国主义侵略方式的改变
2022-03-1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4 .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上述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一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此运动为(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D.清末新政
6 . 下表是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
时间1840~1842年1865~1878年1894~1895年1900年
战争鸦片战争阿古柏侵占新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事件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A.清廷已失去对地方的控制B.帝国主义对华威胁日益加深
C.中国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D.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7 .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下列选项中,序号与相关史事对应正确的是
A.①-1878年清政府设行省B.②-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C.③-《马关条约》开设通商口岸D.④-19世纪末沦为德国势力范围
8 . 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向八国宣战的诏书,李鸿章看到这份诏书的第一反应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之后各国代表在上海领事馆商定完毕《东南互保章程》。有学者认为,这次任性的宣战其实是给11年后的辛亥革命作了一次提前预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B.广东省率先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C.该战争的性质与辛亥革命一致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9 . 梁启超在论及甲午战败原因时说:“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这反映了清政府
A.内部满汉矛盾日益激化B.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隐患D.避战求和政策的失败
2022-01-22更新 | 32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
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2022-01-22更新 | 801次组卷 | 3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