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课程中有“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一课。这说明当时
A.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农民阶级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C.中共已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
D.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2 .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学生成为这次运动的主力军。

3 .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2017-08-04更新 | 3798次组卷 | 70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2017-08-04更新 | 4081次组卷 | 50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课内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4.12)
6 .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口号反映了一定阶段的革命主题,以下口号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②“北上抗日,红军胜利万岁”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④“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③②④①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
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在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4》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列宁在提高俄国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又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2)邓小平为什么说“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3)列宁和毛泽东都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由此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2016-12-12更新 | 423次组卷 | 21卷引用:北京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
──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二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3)材料三中的“中国”与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 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
10 .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A.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C.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