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下侧漫画直接反映了(     
A.五四运动的背景B.北伐战争的过程
C.南昌起义的原因D.西安事变的影响
2 .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到:“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各界群众也疾呼:“签字而山东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吾同胞忍坐视家国之亡而甘心作奴隶乎?”上述言论发表的背景是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C.日本侵华制造华北事变D.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2021-04-12更新 | 402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取代清朝,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军阀统治下,民众毫无民主权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迫切地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其间,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观察国家命运的根据,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

材料二6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转折点”的主要表现,概括这一转折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伐战争迅猛推进”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重大成果。
2021-05-11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AB卷(中外历史刚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A卷·夯实基础)
4 . 1925年,国民党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各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背景是
A.国民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农村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D.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
2020-05-01更新 | 710次组卷 | 17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基础过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有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1923年2月4日爆发的京汉铁路三万名工人大罢工,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2月7日,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这个时期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进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时期。

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指明,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建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对于党制定当时的革命纲领给予了直接的帮助。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危机,都成为之后党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契机。

——摘编自姬轩亦《国祚密码》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一大确定的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提出“最低纲领”的背景,并指出其提出的意义。
(2)结合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历史,简要说明党面对“危机”是怎样“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并指出其体现出的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6 . 1919年4月30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北京政府顾问、外交委员会委员林长民的文章,该文沉痛叹息道:“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作者发出这一叹息的背景之一是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B.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
D.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

7 . 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政治舞台上“巨人”的握手,会引起社会的“震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1)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3)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材料三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但是我认为,……还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以计代着顾及被害者感情的谦虚,只有认真的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的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的错误。

(4)福田康夫指出当今日中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事件?出现这次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近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各举一例日军在这两次战争中制造的惨绝人寡的大屠杀。

2018-01-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六七单元练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指出:辛亥革命以来所以屡屡失败,“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张宝明《<新青年>百年典藏3语言文学卷》

材料二   各地的口号很多,大同小异,但最中心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用当时爱国运动参加者匡互生的话说,这是五四运动标出的公用语。这种纲领性的口号的提出,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当时对革命主要对象的认识,当然,它同一九二二年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相比,尚欠明确。但它已经大大超过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

——摘编自朱玉湘《五四运动与爱国主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概括陈独秀对“辛亥革命以来所以屡屡失败”原因的认识,从思想文化层面,指出陈独秀为继续推动革命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政治纲领的内涵,相比五四运动的纲领性口号,简述中共二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明确之处。
2022-03-06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走向胜利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专制)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许多人忧愤填膺,他们聚在一起便畅谈国家面对的危局。一旦经历过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礼,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甲午战争后能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的主要影响。

10 . 材料一:惟行至东交民巷口,公使馆方面以无中国政府执照不许通行,乃举代表数名,赴各使馆接洽,其他众学生等乃转而赴东城赵家楼曹汝霖宅内,警察等阻拦不住,拥入寻觅曹汝霖,曹已避去。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宅内电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

——《学生界之大风潮》,《京报》1919 5 5

材料二:是时章氏自公府宴会归,身穿礼服,正在曹宅,不防该生等陡然闯入。章氏急难逃避,遂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分子遂举火焚房。当时火焰冲空,人生鼎沸,曹氏邻舍家家闭门,恐惧不堪。当该生等在中华门齐集时,警察厅仅传知各区巡警注意所往,不料其有此种暴烈之举动也……旋经大总统传紧急命令,提署暨警察厅逮捕肇事首魁。

——《北京学生大骚动》,《顺天时报》(日本汉文报纸),1919 5 5


(1)两则史料报道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内容有何异同?
(2)你认为导致两则史料对同一历史事件报道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要全面了解这一事件的真相,还需要补充哪方面的史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