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下表为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出生年份籍贯备注
何叔衡1876湖南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1886湖北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1890湖南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1890湖北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1893湖南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1894湖北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1896湖北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1898山东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1901贵州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1902湖北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2021-06-08更新 | 4966次组卷 | 29卷引用:湖南省2021年新高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4月底,当中国在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北传回国内,一些学生组织,包括新潮社等召开了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在5月7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活动。很快的这项决定就得到了北京各大专院校学生团体的支持,5月4日下午,大约有3000多名青年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参加示威游行。在总罢课实现后,北京的青年学生很快就创办了《救国周刊》,天津学联出版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五四运动之后,所有中等以上学校的讲演团也普遍的建立起来。他们分组分段到人员稠密的商业区、庙会、景区等地方举行演讲,之后走入乡村和工厂。经过紧张的准备,“6月16日,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生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学生联合(即全国学联)成立大会。全国学联设评议部和执行部,会址设在上海。全国学联根据形势发展,指导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不断走向深入。青年学生在此次抵制活动中所展现的国家民族意识给予了中国代表团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有力的促进了山东的回归(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

——摘编自徐琳琳《“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发生了伟大的飞跃。在反思以往革命运动失败的基础上,他说:改组国民党,使其“掌握政权之中枢”,“盖惟有组织、有权威之党,乃为革命的民众之本据”。“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在肯定“平均地权”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称国民党“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有别于以往革命运动对“新军”和“会党”力量的重视,他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有了这种理想上的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这些思想飞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形势。

——摘编自张玉昆《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期间的思想飞跃》

材料二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革命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广泛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毛泽东在军队中实行的诸如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党支部建在连上、设立政治委员等重要制度,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摘编自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6月,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自我检讨,“我们国民党革命了十三年,从未有指挥过自己的军队去打仗,差不多全是利用人家来打仗,一旦利害问题发生了,非但靠不住,而且会造起反来。”基于此认识,孙中山彻底放弃了依靠军阀打军阀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快创建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摘编自马苹《孙中山创建新型军队的积极探索》

材料二   1929年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毛泽东总结道,“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

——摘编自王天宇《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问题的总结及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中建立党组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我党的军队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经济在19世纪中叶的主要扩张—所谓的资本的黄金年代—在1873~1896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达到顶峰,这是一个资本家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时期。在19世纪下半叶,产业工人阶级的规模和分布范围都出现了极大的增长。以德国为例,1850年在采矿和制造业中只有60万名雇佣工人,而到了1873年,其数量就增长了2倍,到1900年达到570万,占劳动力总数的22%。19世纪晚期的罢工运动经常伴随着跨工厂、穿越工人阶级社区的示威游行,其呼吁对罢工予以支持。与1848(或1871)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镇压该时期工人运动高潮的任何成功都只是暂时的。

材料二   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劳工运动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3年以来劳工运动次数的变化并简析劳工运动的历史影响。
2023-01-0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 月初政府大批逮捕学生, 促成了这个大联合的形成,而且上海及其他地方 的商人、工人也开始用罢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条对抗政府的联合阵线的形成……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正如事件发生以后所显示的,是一股被日本及中国政府所忽视的全新 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浪潮。另一大因素,特别与抵制日货和商人罢市有关,是中国和 西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经济力量与日本在利益上存在的冲突。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为了使这场抗日救国斗争能够向纵深发展,12 20 日,中国共产党通过共 青团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同胞宣言》, 号召学生“把反日救 国运动扩大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 12 27 日,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学生运动要得到持久性”,“只有和工人、农民、兵士的斗争配 合起来,才有可能”。这就为中国青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毛泽东选集》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联合阵线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 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了使这场抗日救国斗争向纵深发展”所采取的策略,结合所学,写出“这场抗日救亡斗争”的名称并分析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经验,表明了当资产阶级追随着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的时候,革命是如何地前进了:及至无产阶饭(由共产党负责)在政治上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的时候,革命又是如何地遭到了失败。这种历史不应当重复了。依现时的情况说来,高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

——引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制定了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外交战略,其核心是通过对亚洲国家进行增信释疑的工作,避免这些国家加入美国组建的军事同盟体系,为中国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就是这一外交战略的具体落实……在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自李潜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与中国对万隆会议的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经验”,结合所学,简述1937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制定“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国际背景,并简析万隆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以至国民革命时期,早期共产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纪念给予高度重视,实现了五四纪念的奠基,并以话语自觉不断赋予五四纪念以新的意义,形成一套纪念的体系,不仅传播了革命思想,还发挥出民众动员的效用。在五四纪念的起始阶段,已形成以政治、文化双重语义来阐释五四运动的共识,即以“爱国运动”“救国运动”指称“政治五四”,以“新文化运动”言说“文化五四”,这种双重语义合流交融态势影响并奠定了其后中国共产党五四纪念的基本底色。

1919年5月,陈独秀将五四运动视为“国民爱国自卫”和“觉悟”的体现,1919年10月,李大钊强调五四运动系“排斥侵略主义”,并不只是爱国运动,“实为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因此,激发青年热情,“复活五四精神,到民间去”,动员民众走社会改造之路,便成为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纪念五四运动的“新意义”。

1925年4月,青年团中央在号召学生筹备五月纪念周活动时,将五四运动视为“中国近代民族运动的发端”,并提出“继续五四运动的精神,组织整顿学生会,反对反动思想与腐败教育,到劳动群众中去,参加民族解放运动”的口号。此后,“民族运动”“民族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等话语在五四纪念中渐趋火热。

——摘编自霍新宾《中国共产党早期五四纪念及其内在理路》


(1)据材料指出,与早期共产主义者相比,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运动的纪念有何新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并分析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3)1925年中国共产党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怎样的时代追求?据此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2022-01-23更新 | 27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工业经历了一波长达10年左右的较快发展期。中国现代工业在1914-1920年的总平均增长年率为13.8%,其中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有发展,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大型工商业企业集团的出现,据统计,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公司,1920年比1912年增长了2.5倍。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各地已有不少以共产党或共产主义小组名义出现的,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的共产主义团体。在这些团体联合组建统一的中国共产党过程中,革命成功之后正在广泛寻求盟友的苏俄给予了大力支持。1921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1920年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及历史意义。
2022-03-04更新 | 16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二大制定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通过了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这说明在短短的一年中,幼年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习和革命实践的探讨,在政治认识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制定,破天荒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中国革命的一条重要规律。

——摘编自郭绪印《评中共“二大”的伟大历史意义》

材料二   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物。中国的军阀只是这些乡村对建阶级的首领,说要打倒军阀而不要打倒乡村的封建阶级,岂非不知道轻重本末?

——19269月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材料三   1947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经中共中央批准公布范行。随后,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暴风骤雨般被起,连国民党统治区也受到极大震热。到1948年秋,在1亿多人口的解北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

由于我们党创造性地应用唯物观及其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和互关系的辩证法原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私改造”显著加快,从原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缩短到了7年时间。

——摘编自田继军《中国共产党党史纪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中共二大能够提出最低纲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认为必须推动农民运动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推动农民运动的史实。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②指出中国在农业和工商业上“对私改造”的做法,并分析我国成功完成“对私改造”的原因。
2022-03-10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2届高考选考科目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