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1842—1852年期间,广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均处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上海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在全国的对外贸易比重则呈迅猛上升之势,并最终于1853年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B.列强侵略的影响
C.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D.民族工业的兴起
2 .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

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

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

——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
3 . 《南京条约》中有关英商洋布进口的税率比例应该是多少,是否依据市场供求变化及何时做出怎样调整,均没有明确的界定。这(     
A.拓展了英国在华活动的区域B.便利了西方对华的资本输出
C.侵夺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D.违背了国际法平等互惠规则
23-24高一上·湖南益阳·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南京条约》刚刚签署后的1843—1844年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港口的关税总收入约为237.2万两白银,其中,广州占比85.6%,是排名第二的上海的18倍。1852—1853年间,广州的关税收入占比下降到62%。1882年,上海的关税收入是广州的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对外贸的顽强抵制B.上海拥有比广州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C.世界市场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D.五口通商使广州丧失外贸垄断地位
2024-01-26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代前期政府想方设法破坏华侨社会,要么颁诏召回,要么要求各朝贡国押解华侨归国。1860年,清政府第一次从国际法理的立场关注华侨并对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相关政策加以保护。据此分析,晚清政府侨民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晚清政府对大清子民的持续关爱B.朝贡外交已经被近代外交所取代
C.华侨经济实力足以弥补晚清财政D.受西方人权观念和国际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统计出记载道光时期(1821-1850年)两种外交史料中,关于“天朝”与“中国”使用频率的变化:最初十年使用的“天朝”次数达50余次,而“中国”不足10次;1836年4月至1838年5月之间,使用“天朝”次数7次,使用“中国”次数19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禁烟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B.长期推行的海禁体制被打破
C.前后记载者思想观念的不同D.中外交往的扩展冲击传统思想
7 .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在觐见乾隆皇帝时,发生了“三跪九叩礼”和“单膝下跪吻手礼”的礼仪冲突。1873年,外国公使在紫光阁以鞠躬礼觐见了同治帝,中外礼仪之争暂告一段落。这一变化体现了晚清政府(     
A.“天朝上国”迷梦苏醒B.华夷外交体制已解体
C.半殖民体制逐渐深化D.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8 . 有学者指出,近百余年中华民族经历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过程(如表)。由此可知(     
代表性事件民族意识觉醒过程
鸦片战争开始萌发
甲午中日战争初步觉醒
五四运动升华
抗日战争高涨

A.民族意识在反侵略过程中不断地增强B.民族意识与社会性质变化保持同步
C.中华民族在近代百年历史中逐渐形成D.列强侵华是民族意识形成根本原因
2023-02-14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研究认为,鸦片战争后形成了三角贸易关系,“以伦敦的金融市场为媒介,英国的产业资本在支付自身需要的美国棉花的部分价款时,因为美国购进中国茶的缘故,因而购入美国的汇票进行结算”,从而形成中、美、英三国之间的结算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鸦片战争后(     
A.中国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B.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瓦解
C.传统自然经济仍然根深蒂固D.中国卷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
10 .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数量猛增,内容上不像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大幅度增加中国时政评论、贸易与商业新闻和评论、商业广告等内容。这些变化
A.符合西方扩张在华利益B.推动了维新变法的深入
C.提高了基督教的影响力D.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