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3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中国的闭关锁国
2019-07-08更新 | 1698次组卷 | 117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一封由中方翻译的外交照会中写道:“兹因官宪扰害本国住在中国之人民,及该官宪亵渎……国家威仪,是以……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皇帝认为该照会情词“恭顺”,于是表示安抚。这份历史文本
A.有利于中方采取正确外交策略
B.如实地分析了外交冲突的起因
C.表达了对中国主权的高度敬意
D.反映出要谈判交涉的强硬态度
2019-06-2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所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相比较,《天津条约》所增开的十个通商口岸
A.都是内陆沿河港口
B.更深入到中国内地
C.遍及中国的国境线
D.都集中在东南沿海
2019-06-2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2019-06-08更新 | 8898次组卷 | 57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2019-05-14更新 | 2276次组卷 | 3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2019-04-22更新 | 1678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拥有崇高的国际地位,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材料一 唐朝时,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商人也不绝于途。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缘边之地设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长安的大学里有数量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很多留学生回国后按照唐朝模式改造本国社会,日本“大化革新”就是由回国留学生策划的。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出玉门关西行,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海上交通,从广州出发,过马六甲海峡可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进而到达波斯湾沿岸各国。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总的图像就是一个专横腐朽的统治阶级治理着一个沉沦堕落的民族……只有三种合理的办法,要么从地球上消灭这个民族,要么以最轻蔑的态度对待它,要么改造它。这三种办法大体上是在中国的三类外国人的主张,这三类人依次是外商、在华外交官与传教士。

——摘编自杰罗姆·陈《中国与西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国际交流所呈现的特点,并说明上述国际交流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杰罗姆·陈对近代中国的认识。
2019-04-1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8 . 明确规定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2019-04-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漠视条约,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1950年,中国援越抗法与抗美援朝战争几乎同步进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惯性推动下,更多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考虑的显然是自身的国际主义义务。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终于实现了停战,中共领导人才开始对国家利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平共处政策逐渐得到赞同。周恩来强调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一切国际纠纷。

——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客观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新中国初期在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上所发生的变化,并指出新中国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外交方针或原则上的创新。
2019-04-1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模块测试(A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订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这反映了
A.清政府主动出卖国家主权
B.英国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具有双重性
C.中英友好合作局面正式形成
D.英国扶持清政府以维护在华利益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