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 更是 1830 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B.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
C.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鸦片战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如表中材料表明
A.中国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B.中国逐步接受近代外交观念,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D.历代政府为收回国家权益做出了努力
3 . 黄爵滋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上书朝廷:“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悉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昔之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巨商屯积银元B.地方官吏盘剥C.鸦片走私猖獗D.银钱比价剧变
4 . 1842年9月1日,也就是《南京条约》签字后的第三天,清朝谈判官员耆英向英方代表璞鼎查提出补充12项内容,其中第8条明确表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交涉事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这反映了
A.长期锁国造成部分人的司法主权意识缺失B.通过出让国家主权来换取中英息争结好
C.中国司法主权开始丧失完整性D.促进中国司法制度走向近代化
2019-11-1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一块界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指
A.“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B.英国通商要求得到满足
C.中国传统农业向近现代农业转变
D.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始
6 . 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该言论旨在
A.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
B.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
C.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
D.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
7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  )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B.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C.英国有权决定中国关税税率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8 .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十三行”辞退员工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9 . 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A.协定关税
B.勒索大量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
2018-09-22更新 | 229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北省宜昌二中(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土上,不少城市里有所谓“租界”,那里的统治权完全属于外国人。他们设立法院、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武力恐吓,实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起着极其凶狠的作用。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租界,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