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1843—1854年,清政府对粤海关衙署仅进行了细微的调整——移驻两个税口,添设七个新税口和百余名书役,仍试图延续其一贯的账目混乱和以中枢支出(京、协饷)为中心的支出结构。最核心的海关监督人员却一直处于空缺状态。这反映了
A.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调整海关税收B.粤海关衙署的管理制度先进
C.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和主权观念D.西方列强对海关的严格控制
2020-07-0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2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
2020-05-13更新 | 299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1-2012学年陕西省礼泉一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B.列强侵略阻碍城市化进程
C.近代城乡差距不断扩大D.通商口岸被欧美列强控制
4 . 与古代掠夺性或复仇性的战争不同,近代战争本身往往是手段,不是目的。战争结束的形式和结果不仅影响未来,也可以从中看出战争双方的意图,尤其是战胜方的诉求。《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下列条款中最能体现“战胜方”诉求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B.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C.赔款2100万银元D.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5 .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劄(同“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申明
A.冲击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B.使中国丧失部分政治主权
C.表明西方以平等对待中国D.体现英国自由贸易的要求
6 .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向封建腐朽统治的大清帝国发动了侵略战争,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该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这场侵略战争意图的是(        )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双方共同协定关税
C.赔款2100万银元D.片面最惠国的待遇
2020-02-1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百分之二十。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烦。”“外国人”改变这种状况始于清政府签订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8 . 1825年和1837年英国的两次经济危机,再加上中国禁烟运动消息传来,使得英国危机重重。为缓解危机和转移国内斗争视线,英国迫不及待地发动了一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侵略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车侵华战争
9 . 1841年3月13日,英武装轮船复仇神号拖带两只小船,驶入澳门西侧的西江水道。在3天的航行中,这支小小的船队,沿途竟打垮了6座炮台,击毁了清军9艘战船,毁坏了清军100多门大炮,并拆除了多道拦江障碍。这一情况反映了
A.英国企图占领澳门B.清政府已完全放弃抵抗
C.中国毫无海权意识D.鸦片战争结局的必然性
10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民主的历史,解读以下四段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中国对中国的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拒绝支持以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反对政府的政策。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坷德了。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三   进行了近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但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在国内没有强大背景的支持下,自然无法取胜。尽管如此辩解,李鸿章还是遭到辞职,贬谪,还被削去了象征皇帝特殊恩宠的黄马褂;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两段材料,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以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
(4)根据材料三及其所学知识,为什么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在“未战之前,就胜负已定”?
2020-01-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重点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