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的“领事裁判权”是清政府主动拱手送出,清政府认为该条款能够“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不过是让夷人管理夷人”。这表明清政府
A.放弃闭关自守政策B.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融入国际条约体系D.领土主权遭到侵犯
2 . 英国历史学家蓝诗玲在其作品《鸦片战争》中写道:“1842年即将过去,来自南京的消息跨越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在大不列颠的历史上,或许没有哪一件事令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都如此普遍地感到满意。”英国人普遍感到满意最可能是因为鸦片战争
A.把中国融入国际社会B.使英国实现贸易顺差
C.达成了战前预期设想D.实现了中英两国共赢
2022-03-0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中英在南京谈判后,条约的英文本、中文本和中文直译本都在《中国丛报》上刊登过,但没有人愿意核查,当时通晓英语的人都被视为汉奸,他们不会以德报怨替清政府操心。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清朝
A.闭关锁国弊端的凸显B.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冲击
C.在战争中未发动民众D.“天朝上国”观念被削弱
4 . 道光帝告诫负责签约的军机大臣耆英:“经此议定之后,该大臣等务当告以大皇帝相待以诚,所求无不允准,从此通商,永相和好,汝国亦应以诚相待断不准再启兵端。”道光帝的决定
A.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得到保护B.阻滞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步伐
C.促使中英两国开始正常贸易D.加速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5 . 1839年8月10日,英国在华报纸《广州周报》载文称,“走入了危机的英中关系需要英国内阁动用其所有的智慧和胆量”……中国有权“根绝一种不道德的走私,将国家从一种巨大的邪恶中拯救出来”,但所采用的手段令英国不能容忍。该评论意在
A.鼓动英国发动侵华战争B.指责清政府的销烟活动
C.建议英国扩大对华贸易D.阐明中英关系的重要性
2022-03-0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部分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闭关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军舰打开,再不能复合。这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没有过的巨变,中国所面临的差不多全是中国一向自负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的东西,不但军舰从来没有,连随着军舰大炮带进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从来没有。中国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意识形态,开始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在阵痛中,中国人选择扬弃、选择勇敢地面对……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指代汉族。1905年,他又在该报第6566号发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以汉族之义7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成为自觉书写“中华民族”之史的先驱。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真正传播。孙中山明确倡导应以“大熔炉”为特色的美利坚民族为榜样,积极建设“一大中华民族”。1938年,爱国藏族人士青攘呼图克赶赴重庆慰劳前线抗日将士,在《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中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在舆论的引导之下,因能简洁鲜明地体现与侵略者对立的国人之整体性、命运的共同性、生存发展的神圣感、团结合作的庄严性及对国内党派政治的互争局限之超越,最终成为不言而喻、广泛认同甚至难以动摇的神圣信念。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族”观念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历史作用。
7 . 曼彻斯特商会在1836年给英国外交大臣的呈文中提到,广州提供了年达三百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这使我们的印度臣民能够大大增加对我们制成品的消费量”。材料可用来论证(       
A.中国外贸处绝对优势地位B.中英战争对印度的影响力
C.中印市场对英国的重要性D.英国贸易入超局面的改变
2022-03-0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图为《中国近代漫画史迹寻踪:社会万象》中漫画《混一天是一天》。该漫画揭示出
A.鸦片流毒对中国产生巨大危害B.清政府大力禁止吸食鸦片
C.晚清统治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D.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2022-03-0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明知寡不敌众毅然选择与虎门共存亡;广州三元里群众发誓“杀尽尔等猪狗”;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为保定海身先士卒先后殉国;镇江之战中,清军以弱对强宁死不屈。这些事件表明(       
A.中国军民勇于抗争B.民族矛盾难以调和
C.战争胜负已见分晓D.敌强我弱策略失当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