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在列强发动的某次侵华战争期间,广州、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抵抗侵略军,恩格斯当年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2022-02-26更新 | 1400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某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该条约签订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 1860年,总理衙门大臣奕䜣在奏折中将俄国列为中国第一大威胁。他认为俄国为“肘腋之患”,英法等国为"肢体之患"。这一认识
A.反映出东北西北边疆严重危机B.对中国周边形势作了错误判断
C.表现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识薄弱D.企图联合英法遏制俄国的侵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19世纪50年代,咸丰帝不得已采取依靠地方的做法:下令各省兴办团练,允许地方征收厘金、办理捐输以补军费不足。上述做法直接导致了
A.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
7 . 《南京条约》签订后,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气愤不已,说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下秋万世何以善后”。达反映了清朝政府精英
A.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华夷之辨观念存在
C.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8 . 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A.官员出身逐渐发生变化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2019-01-01更新 | 285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东方文明的精华——皇家园林圆明园就这样被焚毁了!”这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8-11-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10 . 登莱青道是清代管理今胶东半岛一带的行政机构,除管理地方的传统责任外,还负责“海关税收与办理通商口岸交涉事宜”。自1862~1911年共20任道员中,有15人籍贯是江苏、广东、湖北等沿海沿江省份。道员的籍贯分布表明
A.社会形势变化影响选官标准
B.东南沿海省份政治地位上升
C.山东与东南沿海的联系密切
D.官员使用中存在着地域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