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年2月25日,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使团在蒲安臣这样一个美国人的率领下从上海虹口出发了。由于他本身是美国人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他主导下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平等身份签订的条约。把这份条约与同期其他列强与中国签定的条约进行横向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对华政策与英法等国相比有明显的独特性,与英法等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和领土要求相比较,美国在这一时期没有对中国提出任何瓜分势力范围的要求,而且两国人民自由流动和入学的条约有力的促进了后来的移民和留学潮。如果把《蒲安臣条约》与先前美国对华政策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已由一开始的尾随英国,本行免费搭便车的帝国主义,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立的对华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合作政策

——摘编自倪正清《从蒲安臣和<蒲安臣条约>看晚清中美关系》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主要从军事上考虑。为减轻自己在对日战争中的损失,促使中国在对日战争中做出积极的努力。美国在太平洋同日本的战争是在劣势下进行的,在军事上扭转不利局面,打败日本,是当时美国制定太平洋和亚洲政策的主要出发点。为此,在对华政策上,美国的基本方针是维持中国的作战能力,利用中国雄厚的人力,在亚洲大陆牵制更多的日军,并用中国做基地轰炸日本的海上航线,进而轰炸日本本土,以此支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对日作战。在政治上,则使中国同美国友好。为此,罗斯福每做出一个决定时都把这些目标牢记在心。因此,美国在这一期间执行了援助中国抗日,促使中国民主团结,以便有效地打击日寇的政策。

——摘编自胡之信《1941-1945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出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援助中国抗日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 . 如表为1864-188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货值统计表(单位:万关两),据此可知,当时
年份1864186918791889
进口总值46216711822311088
出口总值4865601472239694

A.中国主权丧失致使国际收支恶化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刺激进口增加
C.洋务运动后期民用企业大量创办
D.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导致出口扩大
2021-02-25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但此后多年,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直到1876年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这反映出
A.欧美急于打开中国市场B.欧美列强拒绝交往中国
C.清廷近代外交意识淡薄D.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4 . 晚清大臣何桂清在《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订立后,又向咸丰皇帝明确提出,“驭夷之术,不外待之以礼、示之以信二者”。“将天津所定条约与上海所订善后章程,通行经办通商各衙门,一体知照。”并且得到了咸丰的谕准。材料说明清政府
A.内部存在着重视条约倾向B.严格要求外国侵略者守约
C.外交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D.制造些摩擦摆脱条约束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50年代,咸丰帝不得已采取依靠地方的做法:下令各省兴办团练,允许地方征收厘金、办理捐输以补军费不足。上述做法直接导致了
A.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
6 . 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A.官员出身逐渐发生变化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2019-01-01更新 | 285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7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市场需求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8 . 《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这一规定表明
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
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
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
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9 . 某学者称:“中国几千年来未有真正之外交机构,却在外来屈辱中实现了外交的真正转型。”这一转型指的是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清政府被迫划定租界
D.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各地民众与外国传教士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但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出
A.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