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4 道试题
1 . 1867年,针对西方在修约过程中的非分要求,李鸿章“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1881年,驻外公使曾纪泽利用西方“可随时修约”的规矩,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这反映出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国际环境利于外交斗争
C.外交平等成为国人共识
D.对外交往增强主权观念
2 . 1860年《北京条约》取消了之前对传教活动只限于五口的限制,对此美国教会传教史专家拉托勒特指出,1858年和1860年的条约使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徒的地位起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这表明
A.中国逐步接受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B.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
C.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D.基督教在华传播得到了政策性的保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缔结《北京条约》之时,清廷“设抚夷局”掌对外交涉事宜。后因交涉日增,奕䜣等于咸丰十年底奏请设立总理衙门并表示“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反映出
A.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清政府重视维护国家主权
C.清廷被动地适应近代外交
D.列强暂时放缓了对华侵略
4 .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C.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D.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5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
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
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
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
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
2019-04-18更新 | 474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测历史试题
6 .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时人诗中提到“通川(州)烽火逼,(咸丰帝)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导致“仓皇幸热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证明“弱国无外交”
C.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2019-04-05更新 | 262次组卷 | 2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1863年6月,总理衙门大臣薛焕在奏折中曾说:各国公使驻京,“中国虚实,无不毕悉,始不过侵我利权,近复预我军事。凡举用人行政,渐形干涉”。这反映了当时
A.清廷理性认识列强侵略
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内政
C.外交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D.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2019-03-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9 . 1860年后,英法等国在华设立使馆并派驻公使,清廷内部渐有遣使驻外之议。名士李慈铭指出:“我之使彼,形同寄生,情类质子,供其监策,随其嘲笑,徒重辱国而已。”这表明
A.中体西用观念兴起
B.崇洋媚外受到批评
C.西方列强侵略加深
D.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2019-03-26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10 . 美国驻华公使瑞德·威廉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从外交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中国同意打开门户……绝对和彻底地打开了她辽阔版图的每一个角落。她同意我们的汽船可以在她中部的大河沿河而上。她还同意,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在北京开设使馆。”这封信最早当写于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以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