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各地民众与外国传教士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但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出
A.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2 .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中枢决策皆出于军机处,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二十年里,中外因战事须繁而多交涉,使得外交决策成为清政府的头等事务,在延续了决策方式和决策信息来源的基础上,钦差大臣开始协理“华夷”事务,地方督抚开始参与外交决策。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决策呈现了下移的趋势B.中国外交决策逐渐走向近代化
C.侵华战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D.汉族官僚地主掌握了国家政权
2021-12-19更新 | 367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877年,郭嵩焘到达英国伦敦,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接着刘锡鸿被任命为驻德公使,不久清政府相继在其他各国首都设立了使馆。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如旧金山、横滨、大阪等地)设立领事馆。这反映了
A.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势
B.中国外交完全与世界接轨
C.列强在外交上欺凌中国
D.清政府具备近代国家观念
4 . 鸦片战争后,清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又陆续成立。这反映出
A.清帝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加强
B.清廷开始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清廷官僚体系的现代化趋势
D.清政府主动为融入世界做出努力
2019-01-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由两广总督兼任。1861年,为适应和西方国家交往的需要,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上述变化反映了(     
A.外交体制逐渐近代化B.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C.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D.清廷政治制度全盘西化
6 . 19世纪50年代中叶以前,香港在国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19世纪60年代初,香港变成了北部和南部产品的交易中心,转运贸易发展起来,部分土货经香港出口复进口。这种变化(     
A.是列强侵略深入中国内地的结果B.规范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
C.减轻清政府繁重捐税的消极影响D.引发了中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023-01-1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地市州2023届高三元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以朝贡使节的惯例屡次拒绝西方列强的“修约”请求,希望西方使节仍以客人身份穿中国朝服每三年或每五年觐见一次,由驿路进京,并保证全程有中国官吏护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公使驻京”获得法律效力。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朝统治者竭力抗拒外侮B.清朝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
C.中国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D.西方的侵略出于经济动机
2022-11-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9 .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其中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的这一变化(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10 . 近代中国入境旅游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旅游只限于通商口岸;《天津条约》打开了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大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入境旅游基本放开。到20世纪20年代,各种形式的入境旅游都有长足增长。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开始了外交近代化B.中外交流范围逐步扩大
C.中国通商口岸逐步增多D.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
2022-06-3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